郭春發一驚,忙道:“他們能有這么好的耐心,能等至少三年?”
齊政淡定的道:“不用三年。九十多萬畝的肉蓯蓉,今年采收的還不到三分一;到明年,產量可能翻倍,你們肯定吃不下全部的產能,前期正好讓他們培養市場。”
翻一倍的產量,郭春發還真的不敢說紫星藥業有這么好的胃口了。畢竟,就算嘉谷肉蓯蓉的效果再好,也是需要時間將市場培養出來。
郭春發猶豫了一下,苦笑道:“嘉谷總有大手筆啊。”
“主要是沒想到肉蓯蓉這么值錢。”齊政笑呵呵道。
“確實挺值錢的。”郭春發心想,不過更有價值的,應該是與嘉谷搭好關系。
中醫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個基本認識,絕不是任何人可以隨便詆毀的。
但中藥就一言難盡了。
中藥材的儲備一直是短缺的,這些年藥材價格也一直很樂觀,加上政府政策的扶持,各地也紛紛出現了許多中藥材種植企業和農戶,但“藥不成藥”的情況也比比皆是。
這一方面是因為部分種植戶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這是因為藥材本身的缺陷。
他是做中成藥的,還不知道嗎,每一批藥材檢測的結果可能都不一樣,而且誤差很大——有效成分最高的不超過30%,最低的呢?還不到10%!
也就是說,如果你吃到這樣的中藥,運氣好的話,恰好有效成分是30%,那么你吃兩份就是0.6,如果有效成分是10%,那么你吃五份就是0.5,好像是差不多……
倘若你運氣差呢?吃兩份0.1的,幾乎沒有效果;吃到那就是劑量過大,會有什么效果……嗯,不敢想。
這是因為,即使同一個地方種植的中草藥,由于氣候的變化以及農藥與化肥使用的區別,讓其藥性也有很大的差別。更不要說很多藥材只在特定地區生長,才是正宗的藥材,擴大種植范圍后,種植條件、氣候的區別讓原材料的有效成分差別更大。
當然,現在很多藥材是通過提取有效成分制藥,但就算是工業化提取,他也絕對不想看到原材料有效成分在10%-30%這么大的幅度跳躍。
國家也開始重視這一點,藥典委也在緊鑼密鼓地修訂更嚴格的標準。但標準的提高,還得看產業基礎。如果產業基礎就不行,標準修訂了也白費力氣,而且會引起行業動蕩。
真正的藥材種植,應該是仿生規模化標準化栽培——具體可以參照嘉谷對人參行業的改造。
如果說嘉谷種的人參還不夠說服力,那么眼下的肉蓯蓉,幾乎讓所有眼明心亮的業內人士,都看到了嘉谷在中藥材種植上的無窮潛力——能通過工廠化的嚴格控制土壤、肥料甚至氣候等元素,將藥材中的各種成分比例穩定在一個極高的水平,利用這樣的原材料做成的中藥才是安全可靠的藥品。
嘉谷人可能見怪不怪,這只不過是他們做農業在品控上的嚴格要求而已,但郭春發知道,這樣的能力在藥材行業是多么的逆天!
——好吧,在農業上其實也很逆天。
但意識到這一點的醫藥人,如果再不想方設法與嘉谷搭上關系,那就真的是棒槌了。
想及此處,郭董事長還頗有點自得。還是他老郭眼光好,早早的抱上嘉谷這根粗大腿。現在才想著抱大腿的,哪還有這么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