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部,想要開發大塊連成片的土地已經很難了,但在西北,特別是沙漠區,你能開發多少就有多少。
當然,沒有誰有嘉谷這樣的心氣和資本,但十萬八萬畝的,也夠他們忙活的了。
政府方面的心態也很好理解。嘉谷的貢獻雖然最大,但不代表著就只支持嘉谷治沙。
也許在政府看來,治沙的過程很漫長,絕非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投入就能改變,它更需要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
那么問題來了。治沙需要調動各種要素參與生態治理,放眼國內,還有誰的治沙人才儲備比嘉谷還要豐富?
李章也不好直接趕人,趕緊問齊政意見:“我們該怎么辦?”
齊政想了想,呵呵的笑了兩聲,說:“不就是人才競爭么?你怕什么?”
“啊?”李章一怔。
齊政瞥了他一眼,淡定的道:“能影響到我們的,那就是業務和我們有共同之處的企業。既然如此,那就搶人好了。有已經成型的綠洲基地,還有諾大一個集團在背后給你撐腰,要是連一般的企業都搶不過,你李章趁早退位吧。”
李章臉色一整,站直了道:“明白了,我會讓過來的公司,一個人都搶不走。”
“挖咱們墻腳的,必須一個都不要放過。他們要治沙,多多少少會有人能用的,你不是缺人嗎,反挖回去唄。”齊政口氣嚴厲,轉瞬又稍有放緩,道:“他們要在我們的基地認真取經,隨他們,記錄數據,找技術員談話都行,但不能讓他們挖走公司精心培養出的人才。”
“您放心吧,我會讓他們偷雞不成蝕把米。”李章本有此意,得到了齊政的授權,回答沒有丁點的磕絆。
就像齊政所說的一樣,凡是嘉谷涉及的業務,他們都是行業領先的,這也是齊政在資金充沛的情況下,對嘉谷的要求。
同樣的人才,面對業務相似,發展前景更好的單位,自然會選擇后者。而且嘉谷不僅是發展前景好,待遇也好得出奇。
如果不是在荒漠里,其他企業興許還能通過各種手段“騙”到一些人才。
但在荒漠里,無論是待遇還是前景,嘉谷的優勢都被成倍放大。
就算如此,即使是資本雄厚的嘉谷,也不一定能吸引到足夠的人才到沙漠中去,其他企業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一家家企業來,一家家企業去。
但是,嘉谷始終展現出了非同一般的吸引力。難以適應沙漠環境的骨干人才有,但離開嘉谷跑到其他治沙企業的,確實寥寥無幾。
不僅如此,李章還真的反挖了回去——親,沒有誰比我們的治沙規模大,何不來嘉谷大展宏圖;你自己投資治沙?圖啥啊,加入到我們嘉谷中來,既不用操碎了心,同樣能實現你的治沙理念……這廝甚至將不少正經前來學習的企業代表,都收入了囊中。
治沙人才不斷流向了嘉谷,有人坐不住了。
“打”了小的,自然來了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