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超是一位人才。
這是齊政在了解了他的履歷后就能得出的結論。
在加入嘉谷前,閆超先后在游戲和電商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甚至還有過一段創業歷程,但運氣不好,在融資之際碰上了次貸危機……最后創業公司被收購,他選擇加入嘉谷,幫助嘉谷開發“農貨中央處理系統”,建設了一張覆蓋全國主要農產區的農產品調度“天網”。
齊政不知道他是什么時候萌發的二次創業念頭,但如果從他的經歷和商業眼光來看,他這個人是有投資價值的。
投資不就是這樣嗎?與其說是投資一家公司,不如說是投資創辦公司的人。一家成功的企業,一定有一個英明的領導和一群靠得住的屬下團隊。
閆超懂技術,能看到常人難以發現的商機,執行力也相當不錯,別的不說,就算離開了嘉谷,他的創業計劃應該也有人看中的。
但要想獲得嘉谷的資源投入,他始終是要得到齊政的認可。
而齊政的第一個問題就相當尖銳:“我看了你的創業計劃,嘉谷完全可以自己來,而且以你的貢獻,也完全可以留在嘉谷,申請新建一個部門或一家子公司,不是更輕松嗎?”
閆超絲毫不怯場:“我有過這個想法,但最后還是放棄了。”
“哦?為什么?”
“齊董您見過哪家互聯網巨頭是由傳統企業創辦的?”閆超平靜地反問道。
齊政很是認真地打量了他一眼。
實事求是來說,這話不無道理。
真以為有一個好點子,誰都能手到擒來嗎?
哪個創業者不自認為想法萬中無一?但毫不客氣地說一句,沒有哪個創意是絕無僅有的。甚至可以說,真正殺到最后的成功者,其創意大多不是第一個想出來的。
創意再好,沒有執行力,最后也只是紙上談兵。
真正令齊政驚訝的,反而是閆超從中透漏出的野心——他創業就是奔著成為巨頭去的。
“嘉谷現在的農產品供應模式,從大的方面看就是BtoB,即從企業到企業,買賣雙方都為企業。”閆超正容道:“我不是說這種模式不好,甚至可以說,嘉谷做得很好,其中也不乏做電商的基礎……”
對傳統農業生產主體而言,從線下批發變成網絡零售,最難轉變的是思維。
舉個簡單例子,農產品的外觀標準化。
過去的農產品是大堆賣,一五一十拉走,然后把外觀標準化的問題交給了終端零售商,由他們進行大小分級,顏色分類,然后按不同的價格出售。如果是搞電商,就要把這一個環節前置,在田間地頭完成分級,至少要做到大小分開、顏色分開、品種分開、成熟度分開等。只有這樣,才能讓消費者拿到農產品的第一刻有良好的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