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嘉谷的發聲,輿論更加紛紛擾擾。
而當所有人都以為齊政正在總部坐看風云的時候,他已經身在滇省了。
為的,正是嘉谷與滇、川、黔三省的脫貧攻堅戰略合作協議。
其實,當嘉谷與自家旗下的合作社的糾紛鬧大后,最緊張的還不是雙方當事人,而是剛與嘉谷簽署了扶貧合作的三省。
可不是憋著勁嗎?從省一把手,到下面的基層干部,全都盯著嘉谷呢。大家可都指望著,嘉谷系合作社能夠順利落地,帶著三省連片落后地區的人闖出一條路來。要是嘉谷因此心灰意冷了,他們怕不是要口吐芬芳了。
事實上,在事情鬧大后,除了被起訴合作社所在地的領導,三省領導是最先打電話對齊政表示支持的人。
齊政剛到烏蒙山連片貧困區后,滇省扶貧辦關主任就跟上了。
“程高官本來是想來的,時間有點不湊巧。”關主任像是解釋似的,開了話題,又道:“不過,程高官說了,等烏蒙山嘉谷系合作社正式成立的時候,他一定會來捧場。”
齊政含笑點點頭。實際上,大家都知道,省內一把手是不會出現在今天這個場合的。
不是說齊政沒這么大的面子,而是齊政此行只是考察,他個人的意愿還是以低調為主。
那今天是什么場合呢?
是動員烏蒙山地區群眾加入合作社,敲定種植項目的場合。
烏蒙山地區跨越三省,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主戰場之一。這里有著貧困地區共有的特征,資源貧乏,交通不便……
要么怎么說嘉谷是最適合協助扶貧開發的企業單位呢?像這樣的落后地區,除了土地,幾乎什么優勢資源也沒有。換言之,除了開發農業,也幾乎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了。
當然,在這種土地貧瘠的地區搞農業開發也不是什么易事。
不過,這難得住一般人,難不住嘉谷。嘉谷農業公司考察了當地的土壤、氣候、水文等條件以后,打開自己的技術庫,就像機器貓掏出寶貝一樣,拿出了一個適合當地發展的產品——反季節土豆,也就是冬土豆。
冬土豆十一二月份種下去,來年三四月份上市,芽眼淺、個頭勻、淀粉足、口感好,很適合鮮吃,在全國都是最早上市的新土豆,是俏貨。
反季節蔬菜種植的有不少數,但是反季節種植土豆還真是不多見,理所當然的,當地農民一開始根本不識貨。即使嘉谷技術員們百般講解說服,農民就是不配合,不愿意種植冬土豆。什么冬土豆?沒聽說過,不知道,不會種。你們大公司當然會,我們農民大字不識一筐,啥技術也不懂,跟你們城里人可比不了……
直到當地一位頗有威望的退休老干部聽說了,帶動一批老鄉在嘉谷的指導下種植了冬土豆,嘉谷包購包銷。三四個月的時間,每畝地就掙了7000多塊,這一下,當地可算是轟動了。
心動以后就是行動啊。當地人種植冬土豆的積極性就有了,嘉谷系合作社才找到了落地的基礎。
可以說,前十年里,嘉谷在全國各地一直專注干這樣的事情:
各地的農村大同小異,農民由于錢少甚至根本沒錢,幾乎經受不起任何風險。為了對抗這種脆弱,農民要采取很多“保守”的策略。最主要表現為盡量按老規矩耕作,不輕易嘗試新型農作物或者新技術。就算他們明知新作物的產量更大,收益更高,最佳策略也是不要輕易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