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谷人當然不會拿著厚厚一疊合同條款照本宣科,如果是照本宣科的話,現場100個人中,估計有101個人在打瞌睡。
他是采取以案說法、以事喻法、讓農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的形式。
在齊政和關主任的圍觀下,本來很多漫不經心的農民,在嘉谷員工跌宕起伏的“講故事”中,慢慢的也聽得入迷了。
關主任低聲驚嘆:“我們的送法下鄉活動,要是也有這個效果就好了。”
齊政笑而不語。
開玩笑,很多地方的送法下鄉活動,不過是發幾張普法資料,做幾塊展板,然后拍屁股走人,以走形式、搞“造勢”為主,其效果可想而知了。
他在采訪中說“反省”可不是說說而已的。嘉谷系合作社日后會在普法經費上給予保障,實現“法制教育”常態化,而針對農民們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的特點,往往會采取生動有趣的“寓教于樂”的形式。
事實證明,只要舍得投入資源,“普法”也能變得受歡迎。
當然,要改變他們的精神世界還需要很長時間。但有一些進步,總比沒有進步要好得多。
齊政一行剛走近一點,很快又停下了腳步。
卻是楊老爺子讓出舞臺后,正在會場邊接受一名記者的采訪。
隔著一段距離,就聽到背對著他們的記者清晰的問到:“老大爺,您知道嘉谷現在正在與一些合作社在打官司嗎?”
“我知道。”
“是嘉谷員工告訴您的嗎?”
“不用他們告訴,我從新聞里也能看到。再說了,別看我老了,我也是會上網的。”楊老爺子哼哼道。
“呦,您老還挺時髦的。那您應該也知道,如果合作社一方敗訴了,那些農民可能會被罰錢,甚至有可能坐牢,您老覺得他們值得同情嗎?”
楊老爺子兀自搖頭,道:“同情?不需要。如果那是我的后輩,不怕說,我恨不得打斷他們的狗腿。”
老爺子的脾氣很是火爆啊,記者顯得更加振奮的道:“為何這么說呢?”
“你們年輕人,不知道合作社是怎么搞的。農村的事情,外包賺地租不行,把農民晾到一邊也不行,單純搞單品輸出更不行,唯有整體性計劃,使農村各項資源、各種發展因素統籌起來,使其形成一個較為健全的內生動力系統,才是農業的根本出路!以前那是公社,因為種種缺陷,散了;現在則是合作社。”老大爺的聲音聽起來很洪亮,帶著時代特有的振奮感。
“合作社主要是啥的合作?大家一般會說,是錢與人的合作。但這都是很表層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信用合作,是通過人與人的合作,來完成人與人更好的信任。”
老大爺停頓了一下,聲音更加高昂起來:
“但那些王八羔子,為了多賺一點錢,完全打破了合作社的信用合作。沒了信用合作,那還叫合作社嗎?就算他們一時得逞了,丟了誠信,后面有的是坐在爛菜地里哭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