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確認首例非洲豬瘟后的一兩個月,是國內養豬業最昏暗的一段日子。
一方面是確診的非洲豬瘟疫情從北南下,來勢洶洶,一個省接一個省宣布“淪陷”,傳播速度之快、發病率之高超乎了人們的想象。
另一方面是“跌跌不休”的豬肉價格。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非瘟一出,豬肉價格會應聲而漲,其實并不然。
非洲豬瘟屬于非人畜共患型疫情,對于豬肉需求的負面影響其實不明顯,供給方面的變化才是影響價格變化的主導。
在初期,養殖戶面對這一來勢洶洶的疫情,主動拋欄帶來了豬肉階段性供給暴增,甚至疫情的每一次明顯擴散,都會導致養殖戶開始新一輪恐慌性拋售。于是乎,在短期內,反復對豬價帶來了明顯壓制效果。
很多養殖戶不是不知道在市場加速出清之后豬價會迎來漲價行情,但他們慌啊。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擔得起防疫的成本和風險的,與其提心吊膽,不如趁早出手了事。
即使是部分上市豬企,在首例疫情發生后,也啟動了提早出售的政策,將上市體重降低到105公斤-115公斤范圍,以緩沖可能執行封鎖令帶來的銷售風險。
在這段“噩夢”時期,就是拼底氣的時候了。你沒有足夠的防控底氣,就只能在非瘟和價格暴跌的雙重沖擊下欲哭無淚。
而有底氣的人,就能淡定的坐著喝茶。
在冀省某地的一個大型養豬場內,嘉谷農牧派來的生物安全官羅邦剛從豬舍排查出來,回到辦公區,當他脫下密不透氣的防護服時,全身濕透,整個人像從水里出來一樣。
養豬場老板老周又是斟茶又是遞水,恨不得將羅邦奉為座上賓。
這并不過分。在非瘟風暴中,任何一個能幫助養豬場將生物安全措施落實得滴水不漏的防疫專家,都能成為豬場老板的座上賓,更不要說是一位技術過硬且工作認真、總是沖鋒在防控第一線的“高手”。
等羅邦一口氣喝了兩杯茶,緩過神來,老周才坐下來閑聊。
“聽說非瘟已經蔓延至岷省了,這是第幾例了?第十一還是第十二例來著?唉,南方豬市也徹底危險了。”
“遲早的事。”
“聽說農業部已經將你們嘉谷的防控經驗寫進了公共防控條例里?”
“遲早的事。”
“嘖嘖嘖……”老周咂咂嘴,也不知道在感慨什么。
羅邦瞥了他一眼,道:“所謂的防控經驗,又不是什么秘密。歸根到底,能否執行到位才是關鍵。”
嘖,這話倒是……讓老周無法反駁。
生物安全是一門學問,但說白了也就那么回事。不過,“知道”不代表著“做到”。養豬戶能做到全進全出嗎?每天進出豬舍會洗澡嗎?拉豬的豬車來了會要求消毒嗎?引種回來的豬是否做到隔離飼養了呢?
恐怕大部分答案是否定的。
很多地區的基層防疫水平有限,導致很多防控措施流于紙面,難以操作。農業部相關領導都直言,“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確實暴露了國內在動物防疫隊伍,特別是基層動物防疫隊伍建設方面的短板。”
像嘉谷農牧這樣,擁有一支精干得過分的基層防疫隊伍,不僅能滿足嘉谷養豬場所需,還對所有合作伙伴伸出援手,簡直是奇葩中的奇葩。
老周的養豬場防控如果沒有嘉谷派駐的生物安全官幫忙指導和督促,他現在絕不可能有心思坐著喝茶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