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開始意識到,非瘟將重塑國內生豬生產格局。
但如同所有的變革一樣,重塑的過程總是痛苦而掙扎的。需要付出代價的,可不僅僅是行業本身。
有句話說:“風口上豬都能飛。”
但這回,“二師兄”自己終于成了風口。
國內目前已有15個省份發現非洲豬瘟病例,范圍涵蓋了東北、中東部、華南地區、西南地區,已撲殺生豬數量超過30萬頭,并已采取了跨省禁運等方式進行防控,但疫情仍來勢洶洶,目前依然難以斷言疫情已被控制。
生豬恐慌性拋售導致豬肉供應過剩的階段已經過去,生豬存欄量的下跌已經實實在在反應到價格上來,各地豬肉價格紛紛大幅觸底反彈。
一個月內,國務院常務會議連續兩次將如何穩定豬肉價格作為重要議題。作為直接相關部委,農業農村部更是操碎了心。
在農業部內部會議中,“嗡嗡嗡”的像是百十只蜜蜂在叫,韓部長一邊聽著一邊不停的喝茶——連軸轉的會議,讓精力再充沛的人都感覺身心疲憊。
“……這個月,我們監測的400個縣能繁母豬存欄同比降幅達到5.3%,首次超過了5%的預警線,預計之后降幅逐月擴大。按照生豬的生產規律,從母豬懷孕、仔豬出生,到育肥豬出欄大約需要10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現在生豬基礎產能下降,在后面一年多的時間內,生豬供應減少問題愈加嚴重,價格持續上漲。”
會議室里的氣氛更加凝重。
宏觀上,2008年至今,豬肉價格和居民消費指數(CPI)的相關系數達到0.82,遠高于CPI籃子中的其他商品。豬價上漲將推升食品CPI,同時帶動替代品牛羊肉、雞蛋、雞肉等的價格上漲,拉動CPI——今年剛過去一半,光豬肉一項就把CPI拉高了0.7個百分點。
通俗的說一句,CPI被拉高了,民眾幸福感都相應被拉低了。
另外,對于農業部當前嚴防非瘟的任務來說,落實豬肉“保供穩價”,還有另一重意義。
不是所有的省份都是豬肉價格暴漲。從數據來看,東南沿海幾省的豬肉價格上漲最快——這很容易理解,跨省禁運下,這些消費大省的生豬供應趨緊問題更為突出。
這個經濟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從生豬生產大省拉豬到消費大省的話,一斤可能是幾塊錢的價差,一車豬,起碼能凈賺幾萬塊。在巨大利潤差的誘惑下,鋌而走險的人哪里都不缺。
農業部自然不愿意看到調運禁令沒能擋住非洲豬瘟,反而是養肥了不法豬販子。
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也就一句話,增加市場的豬肉供應就行了。
這個辦法乍看很容易,但怎樣增加豬肉供應,才是問題。
“可以考慮增加進口豬肉來填補部分缺口……”
這個建議一被提出,就有人搖頭:“缺口太大了,增加進口豬肉來填并不現實。”
是啊,截止目前,累計撲殺生豬超過30萬頭,但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農業部最樂觀的預測,今年豬肉和豬雜合計的供需缺口都高達600萬噸,明年甚至會進一步擴大至千萬噸,這是什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