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投資者們一同赴海考察的,自然是農業部派出的評估團隊。
因為韓部長的重視,評估團隊中赫然是水產界院士齊出。
受邀的投資機構代表團是暗流涌動,專家團中也并非一團和諧。
“老周,聽說嘉谷的海洋牧場大計劃中有你的署名?”一身便裝的葛院士慢悠悠的登上游輪,對豪華的裝飾視若無睹,徑直對上了周院士。
周院士就是中科院海洋所內與嘉谷合作開展海洋基礎科學方面研究的專家,同是院士,自然不會被葛院士的氣勢所壓,干脆利落地點頭承認。
沒人說話,葛院士露出譏諷的笑:“原來我沒聽錯,你老周真的跟著一家公司胡鬧。”
周院士掃了對方一眼,聲音不大的道:“幫助國內的海產養殖做大做強,怎么算胡鬧?怎么的,你見不得海產養殖步入‘新常態’?”
葛院士語氣冷然:“老周你別跟我混淆概念,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
應不應該做大做強海產養殖?
這還用討論嗎?
全球70%的面積被水覆蓋,但目前全球僅有2%的食品供應來自海洋,所有專家都承認,海洋農業還有很大的潛力未挖。
對于國內農業來說,挖掘海洋農業潛力,有著更迫切的需要。就拿水資源不足這個嚴峻的課題來說,農業是水資源的最大用戶,但作為農業大國,我國仍有60%的耕地沒有水源保證。
而海洋里,水資源是最不缺的。大力發展海水農業,打破傳統農業以淡水為命脈的第一產業格局,對于一個十四億的人口大國來說,其重大意義幾乎是不用多強調的。
但問題是,有人覺得做大做強海洋農業,未來要走的道路還很長。
而現在有人說:未來的路是很長,但跨出一大步的時機到了。
這種觀念上的沖突,才是兩位院士針鋒相對的主要原因。
周院士卻是習慣性地維護嘉谷:“有一點你我都不能否認,國內便于開發和維護的近岸淺水區幾乎被開發殆盡,而10米以下等深線的利用率卻不足10%,與此同時,市場對于被視為優質食材的海鮮的需求卻不會停止增長。”
“近岸水域的過度開發和高密度的養殖相結合,給生態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但即使海產養殖要付出種種代價,放棄卻是不可能的,巨量的產量缺口會導致世界海產價格的飆升,野生海產捕撈產量的擴大會進一步加劇漁業資源枯竭,恐怕那樣才是真正的生態災難。”
“減少不科學的養殖方式,走出近海養殖,堅持‘先場后牧’的發展理念,才是我國海產養殖持續發展的最好方法。因此,嘉谷農牧在海產養殖管理、技術、監管方面加大投資,我是贊同的。”
葛院士呵呵的笑兩聲,道:“你是認為嘉谷能一力帶動‘藍色革命’?”
“毫無疑問。”
“哦,嘉谷怎么個好法。”葛院士不是特別信的樣子。
周院士表情淡然,道:“我現在說得再多,你可能都不服氣,有些事情總得親自驗證才能令人信服。不過,拋開一切偏見的話,嘉谷是國內海水農業研究和產業化水平領先的單位,這一點我想是沒人能否認吧。所以要說最有可能帶動國內‘藍色革命’的是嘉谷,也不算過分吧。”
葛院士聽過太多國內領先的話,有點想笑,卻笑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