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谷實驗室是嘉谷的,而嘉谷實驗室就是國內領先的生物研究實驗室,僅此一點,就讓嘉谷的海水農業產業發展潛力很大。事實上,不要說國內領先,就是世界級成果,人家也是做出來的。葛院士就算再怎么沉迷海洋研究,“嘉豆13號”的名聲還是聽說過的。
再怎么扯,人家的野心也不是憑空跳出來的。
葛院士滯了一下,道:“要說嘉谷在陸地上再怎么翻天覆地,我也不會有意見;但要說他能‘海陸并進’,我只能說野心太大……”
“嘉谷人的野心從來都不小。”周院士笑了一下,敲邊鼓道:“而且,人家前期投入的研究經費也不是一個小數目。你能懷疑我的眼光,但你不能懷疑嘉谷人變革農業的決心。”
葛院士哼哼了兩聲,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情緒。
國家雖說越來越重視農業科研,但中國的農業范圍太大了,最終能留給海洋農業的資源,原本就少之又少,能留給海洋農業領域的科研經費更不用說了。
當然,對于一位院士而言,下限是很高的,起碼基礎經費是很有保證的。
只不過,基礎早就不是葛院士所追求的目標了。
嘉谷實驗室的經費之充裕科研界人盡皆知,而隨著嘉谷的事業版圖越來越大,嘉谷的研究經費開始溢出,相關的研究單位和行業都開始受益。
譬如周院士,因為與嘉谷的科研合作,過去兩三年經手的經費前所未有的充足——因為嘉谷實驗室為周院士的研究項目填進去了不少錢。
對于科研人員來說,最重要莫過于經費了。
想到這,葛院士也有點意興索然。
正如老周所言,說得再多,還不如親眼看看嘉谷將經費花在了什么地方上,有了什么樣的成績,敢讓他們有這樣的底氣。
萬里海域建“牧場”啊!
葛院士只要一想起這個計劃,都覺得額頭上的青筋在跳。
誠然,他知道嘉谷這未嘗不是“獅子大開口”,這也是很多科研人員熟悉的要經費的套路——先起一個高調子,再討價還價,幾經割肉后才是真正想要的目標。
問題是,嘉谷喊的“調子”太高了,哪怕是一砍再砍,也是一個相當恐怖的規模。
要不是這個計劃的實施要先經過他們的調研,他早就大張旗鼓反對了。
“那我們就靜待結果吧。”葛院士勉強的笑了笑。
“不是靜等結果。”周院士站的筆直,道:“國內的海洋農業‘進化’等得還不夠久嗎?還要繼續等下去?行業的發展,對我們所有人都有利的;我們不抓住這次機會,難道機會能跳到臉上來?”
“老周,咱先不談這么虛的。”葛院士擺擺手道。
“這哪里是虛的?”周院士指指游輪中的投資機構代表們,心平氣和的道:“這是一個機會,一個推動社會資本對海洋農業可持續性生產模式加大投入的機會,你知道這樣的機會有多難得的。”
聽到這話,要不是葛院士知道,一位已經做到人生巔峰的院士,不會陪著某一家大公司玩把戲,有一句話就脫口而出了:嘉谷這真的不是想騙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