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們在冰艙里整理捕撈到的漁獲,根據種類看看是該怎么保存,時不時發出驚喜的歡呼。
“臥槽,一條至少重10公斤以上的馬友魚,寶貝啊!”
“不止,我看差不多有25斤重……”
馬友魚,亦即鯃魚,是一種多脂肪的名貴魚類。沿海地區有句諺語“一鯃二紅鯋,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加臘”,就是傳統海魚的排名。鯃魚肉味鮮美,蛋白質的含量也很豐富,有補虛勞、健脾胃的功效,漁商們經常在魚類排行榜中將其列為第一。
鯃魚要幾十斤重大條的才真正好吃。但不要說幾十斤重了,就是十幾斤重的大魚,也少有漁民能捕撈到。這條近25斤重的鯃魚,肯定是近年來捕撈的最大的鯃魚之一了。
“媽呀,這加臘(即真鯛)都重達10斤以上,這真的是我們放養的種苗?怎么長得這么快?”
“可能是從外海吸引過來的吧。”
“吸引能吸引來這么多?”
“……”
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這些漁夫們在成為嘉谷海洋牧場的員工之前,已經很久沒有體會這種酣暢淋漓拉上漁獲的感覺了。對漁夫來說,看到漁網里有豐富漁獲,就是一場視覺盛宴,是能輕易戳到的爽點。
看著這些活蹦亂跳的大魚,還有互相擊掌慶賀的漁民們,齊政也笑了起來。
專家們則不單單是看,他們還親自“上手”了。
只見葛院士找到一條小雜魚,隨手捏起來,掏出一把鋒利的小刀,利索的切開了它的肚子,開始觀看。
陳堅等投資代表一愣,脫口而出:“他在看什么?”
齊政倒是看明白了,給他們介紹道:“看看海洋牧場的食物鏈結構。小雜魚是吃海藻和浮游生物為生的,如果它們的胃很飽滿,說明吃過的餌料很多,海洋牧場的基石很穩固。”
“事實上,我們的牧場管理員也會用這種方式來判斷往漁場投入海藻籽或飼料的必要性。你們知道的,海魚喜歡循著洋流和食物而移動,牧場里餌料多,就能吸引這些魚留下。如果餌料少了,那這些魚是會離開的。”
陳堅他們恍然大悟。
葛院士恍若未聞,看到劃開的雜魚中,綠色的內臟清晰可見,那是因為吃了綠色的微型藻類,才暗暗點頭。
陳堅他們當然不像專家們這么專業,但他們也有自己的評判標準。
“養大黃魚,跟養美女是一樣的,既要把身材養出來,又要把皮膚護理好。”陳堅蹲在大黃魚漁獲前,回憶起他臨時“補的課”——仿野生大黃魚有兩個直接感官指標,一是體型要修長,要有世界小姐一樣的身材;二是魚體顏色要鮮艷,要有金黃的色素沉淀,這也是野生大黃魚的兩個基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