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意外”闖入嘉谷海洋牧場的大魚一看,發現這邊竟然有這么多美味的食物,沒說的,開吃!
看看牧場里的漁獲數量,里面長成的大魚有多少?如果水草海藻乃至小魚小蝦數量不夠多,那它們早就鬧饑荒了,還能活的這么滋潤?
這種基于生存記憶的條件發射,更加不能磨滅,可以說,就算趕它們跑,它們也舍不得離開這種“富饒之地”。
海洋生物資源的聚集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完成資源聚集后的海洋牧場是足以令人羨慕到眼紅的。
用評估專家們的話來說,在國際海洋牧場領域,人工魚礁區生物量的增加,是吸引聚集而來還是繁殖生產而來,已經爭論多年;但在嘉谷海洋牧場,可以肯定的說,吸引聚集而來的生物量絕對是生物增加量的主力之一。
陳堅就差點沒兩眼冒光的道:“不用投放什么資源,全靠優越的環境自然吸引,這簡直就是bug一樣的聚寶盆。”
其他投資代表同樣是羨慕且渴望的目光。
齊政聽到了,搖頭道:“不能這么說,要是完全不投放資源,那只會產生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效果,你們暫時沒看到的水下‘功夫’多著呢!”
陳堅們并非專業人士,容易忽略一個問題:種植的水草海藻太多,生長繁衍太快,也要從海水海底大量的汲取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就包含千萬年來混跡在海底泥沙中的微量元素。
當然,海底泥沙中的營養物質不是只有產出沒有投入,魚蝦的糞便排泄物就包含了豐富的有機物和無機鹽,是為海底泥沙補充各類元素的優質營養物質。
問題是,魚蝦們生長一斤的過程中能排泄多少東西?可能彌補得了水草和海藻瘋長對海底地質營養元素的消耗嗎?
總體而言,如果靠自然補充,不斷捕撈的海洋牧場,實質上是在消耗資源的,終有一天自然補充會跟不上消耗。
所以,指望著一勞永逸的“聚寶盆”是一個可笑的想法。
周院士踱步過來,就很是贊同齊政所言:“齊董說得沒錯,海洋牧場的建設和維護是不能投機取巧,這個必須得踏踏實實的干。你們以為海洋就不用‘施肥’了嗎?不是的,說到底,這就跟耕地一樣,只耕作不施肥,再肥沃的土壤也會變貧瘠……”
這一點周院士是很有體會的。他們團隊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對海洋牧場海底的海泥和巖層進行了化驗和監測,主要檢查海底的微量元素含量是否低于常態。
誰讓嘉谷海洋牧場里的水草海藻長勢這么瘋狂?尤其那片巨藻叢林,任何人看到的一瞬間,都震驚了!
為此,他們團隊還研究出了一種“海底補肥”方案,即利用船底拖著一大堆長管子的特種船,這些管子的末端是開口的船錨,干活時尖銳的錨狀設備插入泥沙中,特制的包含著礦物質的養料順著管子往海底輸入。
評估專家組對這個方案很感興趣,但對于其在海洋牧場中的營養物質平衡中起到多大的作用,或者說實用性有多大,很是爭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