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何的壓力同樣不小,他要學的是如何打造適宜養殖物種的海洋環境。
曾經的“玩糞兄”,最初以為自己進入嘉谷是搞養豬工作的,孰料被扔到了海洋事業部;行吧,被海洋事業部的老大打了一通雞血,他以為自己可能是搞海藻種植工作了;及至對嘉谷的海洋事業了解更深,他覺得自己還可能會參與海洋牧場建設工作……
萬萬沒想到,他被派到了堪稱“漁業航母”的超大型養殖工船“嘉海1號”上。
第一次看到“嘉海1號”的時候,他呆呆的看著這艘海上巨無霸,好像有什么了不得的東西跑出來似的。
也確實是了不起的東西跑出來了!
“嘉海1號”的成形,在創新養殖模式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我國在構建深遠海養殖模式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甚至可以說開創了海水養殖新紀元。
在技術上,大型養殖工船與海上石油天然氣平臺有著很多的類似之處,事實上,大多數遠海離岸養殖項目的設計公司也都有油氣技術背景。譬如與嘉谷合作開發的中船,就是海洋裝備界的大佬。
問題是,連類似海上石油天然氣平臺這樣的國之重器都被搞出來了,嘉谷這是哪門子農業公司啊?
小何當時就懵逼了,他心里只有一句話在回蕩——我加入的究竟是一家什么樣的農業公司?
直到現在,小何還沒有一個答案。
但聽話聽音,王勝就忍不住笑道:“聽這話里話外,你是下定決心投身海洋事業了?”
小何長長的做了一個深呼吸,海風中都帶著些腥味,他卻很習慣了:“少來,我不信你沒下定決心。”
王勝笑容微斂,輕聲道:“是啊,這不是一項輕松的工作,沒有吃苦的準備是堅持不下來的。但是,這也是一項能讓人燃起激情的工作。”
深遠海養殖可能比海上石油天然氣開發簡單,但這同樣是艱苦的工作。
對常駐大型養殖工船的員工們尤其如此。
擁擠的平臺,狹窄的樓梯和狹窄的通道貫穿始終,除了滲透而來的陽光,就像是在潛艇里一樣。
其實,設計思路也是差不多的,純鋼結構的海上平臺造價不菲,為了盡可能的多放生產性工具,生活區和通道都只能見縫插針。
憋仄的空間里,似乎永遠都充斥著壓抑。自以為要一輩子在陸上轉悠的人常駐此地,可能渾身都不自在。
嘉谷農牧陸上的養豬場雖然封閉,好歹還能有完備的生活娛樂設施。但在海上的養殖工船,員工與家人的聯系只能通過海事衛星電話,由于海事衛星電話費用極高,因此在沒有緊急事情的情況下,員工與家人一般每個月通一次電話。他們在船上的日常生活枯燥單調、幾乎與世隔絕,工作以外的時間都是看電影、睡覺等。
惡劣的自然條件,不敢說百分百安全的環境,以及巨大的壓力,始終籠罩在船上人員的心頭。
當然,有資格到這里來工作的員工,大多處于“分紅清單”靠前的位置,他們每年所獲得的薪酬和紅利,也是遠遠超過陸上同一職級的員工的。
錢只是一方面,對于兩人這樣的年輕人來說,要干上一行愛上一行,起碼要符合自己的興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