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擁有一顆哪怕在船上也困不住的八卦之心,消息也更靈通,他放下杯子,徑直丟了一個大號炸彈出來:“你聽說了吧,集團海洋事業部搞了一個三百億的大計劃。負責主持養殖工船和冷水團三文魚養殖項目的董教授也坐不住了,據說他向上面申報了,要在黃海冷水團海域建立一個深遠海養殖產業區,到2020年或稍長的時間,建成10萬噸大型養殖工船三艘,大型深遠海智能養殖網箱10座,養殖高價值冷水魚1300萬尾,形成較為完備的深遠海養殖-加工-銷售-服務產業鏈,帶動形成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三艘10萬噸大型養殖工船?還有10座大型深遠海養殖網箱?”小何張張嘴,忍不住問出來:“這是要在黃海搞一場規模宏大的海上‘新基建’?”
“可不就是嗎?這個養殖產業區一旦落地,國內的深遠海養殖無疑會開創一個新格局,這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機遇。”王勝說到此處,臉上的笑容掩都掩不住。
海上大型裝備的建設和使用都是相當復雜的,雖然現在的海上大型裝備都盡可能的向智能化發展,以減少人員投入。但嘉谷農牧在只有一艘大型養殖工船,還是試驗性的情況下,用四五年的時間培養,人力也不能說是充足。
這樣的話,他們獨當一面的機會就來了。
忍受著艱苦的工作環境,冒著風險踏入一個新領域,為的,不就是盡早得到獨當一面的機會嗎?
小何卻是懷疑道:“三百億的大計劃,主要不是針對海洋牧場的嗎?”
相比于在沿海大陸架建設且更加成熟的海洋牧場,面向深遠海的大型養殖工船明顯不夠成熟,后者想要搶蛋糕,談何容易?
王勝靠近了一點,壓低聲音道:“我聽說,董教授虎口奪食的信心很足。因為養殖工船的價值不止于帶來多少產值,我們建的是一座‘移動的海島’。譬如,如果我們把養殖工船、網箱掛到國內發布領海聲明的釣魚島附近海域,我們起碼能實現民間的海事存在……”
對于整個海洋權力來說,最有價值的存在是經濟存在、生產存在,作為和平崛起的一種選擇,誰能夠開發利用,誰就能夠事實性地存在。
“臥槽,真敢搞事情啊!”小何一拍大腿道。
與此同時,他涌起了更強烈的參與**。
年輕人嘛,誰心頭沒個“航母夢”;軍事航母的打造他們終其一生都只能眼饞,但漁業“航母”可以有!
“不過……”王勝停頓了一下,盯著小何說道:“還有一個消息,這三百億,也有可能花在渤海里。據說上面很是支持我們公司參與到渤海綜合整治中去,提高國家沿海生態安全的保障能力。嗯,這對你來說也不知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因為以你的專業,很有可能會被抽調去渤海。”
小何啞然。
無論是大型養殖工船等國之重器的建造,還是渤海綜合整治這樣的生態建設工程,都是高投資的項目。
三百億,聽起來不少,但無論投入到哪個方向,撒撒手可能沒了。
關鍵是,無論哪個項目,都是走在時代前列。于國于民而言,都是具有戰略性意義的。
當然,小何不是嘉谷高層,做什么的抉擇,都輪不到他操心。他只是一臉恍惚:我加入的是個農牧業公司吧?哪個農牧業公司這么能搞事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