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
“且不說嘉谷自己的訂單估計都要排到一兩年后,就算您拿到了養殖工船,也需要其他平臺支撐。”專家沉吟起來,道:“據我所知,即使是嘉谷,在三文魚的育種上也需要從挪威進口三文魚卵,這個環節還掌握在國外公司手中;而僅僅是建設三文魚苗種培育、馴化基地,前前后后,嘉谷投入了上億元,但還是沒有打破挪威在這個市場的壟斷地位……”
其實這也是很好理解的。
嘉谷首先得驗證在黃海冷水團養殖三文魚可行,才會真正在育種環節上加大投入。而挪威呢,幾乎舉國幾十年就研究一條魚,把三文魚研究透了,設置了很高的行業門檻,自然不是嘉谷短時間內就能趕上的。
毛總明白了專家的意思。
以嘉谷這么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尚且不敢說“獨立”;他區區一家專注于遠洋捕撈的公司,即使有了養殖工船等平臺,能不能“撐起來”都是一個問題。
最好的解決方案,自然是與嘉谷聯合了。
只是,嘉谷雖然不算是恨不得自產自銷大包大攬、將所有的贏利點都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小王國,但對于合作伙伴的要求,還是挺“苛刻”的。
“嗯,我得好好想想。”毛總緩緩點頭道。
……
來參觀的企業代表各有心思,而官員們就純粹多了。
胡主任和齊政站在一起,看著《大國重器》攝制組在船上忙前忙后地拍攝著,喟然道:“我們國家船業的進步,我是想都沒想到。10萬噸級的養殖工船啊,在全球都沒有先例。從設計圖紙到看到實物,也就三年多吧。如今看來,交給嘉谷主導開發再正確不過了。”
作為高層,有一點他是知道的。開發海洋,不能僅僅傾向于海洋給我們帶來多少gdp,否則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可能永遠都追趕不上。
要有戰略性的眼光,看到我們和海洋發達國家在探索海洋和開發海洋的能力上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從而形成長遠的開發意識。
正因為如此,“全球首制”才顯得那么難得。
齊政神采奕奕道:“實際上,我也沒有想到,這么快就做出了實物。”
他是真的驚訝。
不同于海洋牧場,他還能開開掛,令海洋牧場的建成速度一日千里;“嘉海1號”幾乎完全是屬于工業生產范疇,他能做的其實很少,除了“鈔能力”——砸錢。
但他之前沒意識到,在今日的中國,像“嘉海1號”這樣的大型裝備,最需要的其實也就是砸錢。
因為我們有全球領先的造船工業和完備的供應鏈;因為我們有可能不算世界一流但水平也絕對不差,且規模不小的海洋專家團隊;還因為我們的水產養殖產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二,是世界最大的水產品消費市場……
感謝身在中國,具備了大力發展深遠海大型養殖裝備的所有基本條件,讓他只需砸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