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間隨個緣沖180就好了。
【物理:258→284↑↑】
培訓班提高顯著,期末考試之前,隨便做兩套題熱手就好了。
【化學:342→343↑】
國家隊集訓后,莫名漲了一點,大概也是沾了數學物理的光吧。
這個學科……幾年之內應該是不用管了,就這么待著吧……
最后。
【生物:121→149↑↑↑】
???
莫名其妙。
貌似放任成長就好了?
算了,還是尊重一下生物吧。
考生物的那天早晨,隨便投入十幾分鐘翻翻書做做題吧。
審視已罷,重點無疑就是數學了。
常有半懂不懂的人說“物理的本質是數學”,或者“數學是物理的工具”。
這當然都是片面的,二者各有其美好與精妙。
李崢深知,自己覺得物理更妙,只是一個主觀想法,這個感覺預示著,自己在數學方面的才華,感受數學之美的能力,是低于物理的。
這也一定不是他一個人的情況,畢竟物理之美更加直觀。
從星系到飛船,從核反應堆到萬事不決量子力學,感受這些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識與才能,4歲的小孩子都可以愛上火箭。
但要領略數學的魅力,卻有一道高墻。
多數人,別說觸到這個高墻,就連離看到這個高墻都差的好遠。
便是李崢,此前也只是身處迷霧之中,偶爾能嗅到一絲妙味,卻又轉瞬即逝。
有趣的是,隨著這段時間的學習,李崢不僅看到了這堵墻,甚至還撞上了。
對于一個偏執的人來說,被墻攔住前路這種事,必然是很氣的。
不僅氣,還很癢,瘙癢難耐。
誰想要站上那堵高墻,一睹那傳說中的數學風景?
只是……
不行的,現在這樣是不行的。
一直以來,都是為了得到高分,解出物理題而學習數學。
這種膚淺的應用是不行的。
要回到本質,重新理解。
畢竟,哪個科目都無法脫離于數學。
唯有數學,可以脫離一切。
現在開始,忘記那些公式。
回到人類純粹理性的起點吧。
……
接下來的日子里,沉浸于數學理性中的李崢,完全拋棄了那些公式和習題,只選用了最基礎的教材,逐頁細品。
這種品,絕非是品懂了就算的那種品。
事實上,在應用層面,他早就懂了。
但這絕非真的懂。
他需要的是最底層的那種懂,通過簡單的公理可以推導出無數延伸的那種懂。
如果說,之前掌握的數學,猶如一副強健的骨架,堅挺耐用,但也只是死的工具。
那么現在,李崢則需要從第一個干細胞開始,生長出一條條血管,一滴滴髓液。
只有這樣,數學才算是活了。
在這漫長的學習與通悟之中,李崢也一次次發出了遺憾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