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位大佬得獎,并非只因某一篇論文,而是表彰他幾十年來在激光操縱微粒領域的開創性成果,與其相關的論文至少十余篇。
其中難免有些很深的,牽扯到高精度實驗的,現在的李崢和林逾靜也啃不下來。
而這次考試,考的只是最基本的原理,是那位大佬十年前就實驗確定的基礎原理。
因此對于李崢來說,這完全不是一道現場學習題,只是一道普通的應用題,公式還都給你擺出來了,計算量也不過爾爾。
甚至比其它五道題,都簡單了一截。
既然已經看到這里了,李崢只好選擇從“最難”的最后一道題開始做了。
他也不想這樣的……
沒辦法,他學的實在是太多了。
相鄰的考場,林逾靜也露出了類似的,不厚道的微笑。
這就不能怪我嘍。
兩個考場中,監考老師也是第一次看到真題,粗掃了一圈后,眼光都定在了最后一道,頗為驚嘆。
“這不難為人么……”
“真讓高中生解諾貝爾級別的難題啊。”
“算了算了,畢竟是要選拔頂級物理人才,這道題雖然超綱嚴重,但需要的東西還是都列出來了的,細啃總能做出來。”
“話是這么說,可考試時間只有3小時啊,就前面五道題這計算量,3個小時,根本都不夠做到第六題的。”
“正常,280分的卷子,每年不也沒幾個上200的么?”
“行了,先轉一圈吧,有幾個不老實的。”
“走走走。”
于是,兩邊老師都溜達起來。
要說參賽者的綜合實力,其實后一屆總是強于前一屆的。
究其原因,還是校內外培訓強度的提升,競賽的題型套路固然很多,但也耐不住那么多老師和學生成年累月的把精力砸進去。
可以說,出題組老師,一直在與競賽培訓老師斗智斗勇。
現在,題型上已經很難做出創新了,提升難度的方向主要有二。
其一,便是簡單粗暴,人人氣而誅之的“加大計算量”。
效果立竿見影,缺點也很明確,那就是“很不物理”。
因此,物競才有了全國中學生微積分大賽的美名。
另一個方向,便是“理解”了。
找出一些有趣的論文,做出變形說明,現場學習,現場考察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甚至可以說是科研能力。
畢竟,論文和方向太多,且難度巨大,應試機構不可能組織這方面的題海培訓。
正因如此,這招才屢試不爽,題也越出越大。
兩個考場的老師巡場的時候,多數同學還在懟第一題的計算,但已經能看出一些解題速度的差異了。
與高考不同,這種競賽考試中,解題速度是非常核心的。
可以說,必須在兩小時出頭,完成前5道題,才有挑戰第六題,沖理論200分的可能。
一個考場中,能達到這個速度的人,也不過寥寥幾位。
對監考老師來說,尋找這樣的學生,也是監考過程中難得的樂趣。
大家對一對,碰一碰,看誰眼光準能挑出種子選手,那還是很好玩的。
兩個考場的老師,也分別在黃櫺騏、祁英男等人身旁短暫駐足。
不錯,十幾分鐘的時間,第一題已經快解完。
而當他們走到李崢和林逾靜身旁的時候,卻是微微皺眉。
怎么才開始解第一題?
這種力學題,思路上沒什么難度的,就是拼微積分算力么。
不是說這個李崢(林逾靜)很強的么。
就這?
十幾分鐘了,就這??
可他們剛要走,身體突然又是一僵。
等等,那是什么?!?!
第六題……解完了???!
我可去你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