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認真的,帶資進組就是為了解決這種不可預見的問題。”
“這也有帶資進組?”周毅靠在沙發上搖頭嘆道,“不過這也算是有眼光了吧,如果提前知道你們能有這種成果,還這么快……怕不是半個圈的人都要求著你帶資進組了。”
正說著,張石磊走出了書房,滿臉訝異。
李崢和周毅連忙起身,從他的臉色來看,這次談判的結果似乎不太好。
“老胡啊老胡……”張石磊不斷搖著頭走到茶幾前,“怎么就……就一口答應了呢?!”
李崢和周毅同時神色一震。
張石磊卻怎么都想不通,沖李崢道:“胡教授本來咬死不同意的,但一聽你的名字就松口了,說你是塊料子。”
“???”周毅一震,眼鏡再次失控,“這是我認識的那個胡增武?”
張石磊跟著問李崢道:“你們是不是有交情?”
“嗯……以前去胡老師實驗室幫過忙。”李崢撓頭笑道,“胡老師可以的,他也是這塊料子。”
張石磊愣了一下,看了眼周毅,二人同時大笑起來。
“那我一定轉達給老胡。”
“看來小李的肯定很重要啊。”
再次坐定后,院長夫人也才送上茶水。
李崢本欲趕回實驗室去,放兩位院長詳聊,卻又被硬留了下來。
每個年齡,每種立場的人,看到事物總會有不同的反應和思考。
對兩個院長來說,眼前兩個小時的數據,已經證明了這個實驗是必然有大成果的了。
搞定了胡增武后,相比于李崢的爭分奪秒,他們已經心照不宣地想到了下一步。
對了個眼神后,張石磊放下了手上的實驗報告,看著李崢鄭重地點了點桌子:“李崢,按照我和周院長的判斷,這個,值一個CNS。”
李崢聽到這個,并沒有太多的表情。
那肯定是值的啊!
畢竟是系統里的前沿突破內容。
所謂CNS,并不是一個電信運營商,而是三本科學刊物。
《Cell》、《Nature》和《Science》。
對大多數科研人而言,刨去不太實際的諾貝爾外,能出一篇CNS論文,幾乎是每個人的最大理想。
換言之,一個發過CNS的人,走到哪里,都配得上稱為大佬了。
以此為實力標準,固然有些迂腐,或崇洋的成分。
但很遺憾,這至今仍是最靠譜的標準。
不僅靠譜,而且值錢。
幾乎在國內任何入流的院校,只要成功發表一篇CNS論文,都將獲得一筆50—100萬不等的獎金。
另一點遺憾的是,很多老一輩的科研工作者,因當年有限的條件與資源,雖然研究與貢獻很多,但卻并沒有機會獲得這個榮譽。
反倒是很多年輕的科研人員,由于大量資源的投入,以及諸如“冷凍電鏡”等前沿工具的入場,得以年少成名。
非說的話,即便是眼前的周毅與張石磊,都未能出現在CNS上。
反倒是胡增武,在有機光伏領域賭出了一片天,追上了時代。
“出名是要趁早……”周毅看著李崢,難以克制地嫉妒起來,“可你小子,這也太他媽的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