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態也是,有大量的化學和材料學內容。”
“就感覺是各個領域的精英,走到無路可走,突然開始互相串門了。”
“100%同感。”李崢也振奮道,“凝聚態我本來以為是個多難的東西,結果學的時候我莫名其妙的順利,現在想想就是學科大雜燴啊。”
事實上,凝聚態的具體內容并沒有它的名字本身這么高大上。
大約相當于“固體物理+材料學+物理化學+化學物理”。
本質上還是研究物質結構與性質。
落實到應用上主要還是集中在材料方面。
也許只是為了與那幾個看上去很土的專業進行區分,才取了這么個高大帥氣有物理味兒的名字。
客觀上來說,全世界搞物理的人,70%都在搞凝聚態。
原因無它,這個有應用價值,好拿經費也容易出成果。
同時,這個看上去“臟臟的”專業,最終也成為了大多數“志在統一場論的物理天才”的最終歸宿。
李崢和林逾靜則相對更單純一些,理論物理固然是圣杯,但他們也沒有過于執迷,何況這種事執迷了也沒有用。
不知不覺,他們也都成為了“撒大網型選手”。
這一路的氛圍也從“感情磨合”瞬間過渡到“學習探討”。
談起凝聚態,這就很快扯到其中最熱門的“拓撲材料”方面了。
如果凝聚態的概念常人還能勉強理解,那理解拓撲幾乎是不可能了,它本身就是艱澀的高等數學概念。
但身為堅持“費曼學習法”的李崢,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
對他來說,吃透一個概念的終極標準是——
能在50個字以內,解釋給劉新。
上至廣義相對論,下至俄羅斯小學微積分。
當然,基于劉新的知識結構,這類解釋總是要忽略一些嚴謹性,用一些接地氣的比喻。
比如拓撲材料,翻譯給劉新的話,就只能粗暴地成為“耐艸材料”了。
所謂耐艸材料,就是你不管怎么扭曲它,撕扯它,凍它燙它電擊它,它的性質都能完美如初,沒有一絲改變。
理論上,甚至你可以將它的原子排成一條一維直線,它的本質卻可以依舊與最初無二。
可以說是一種量子味兒很濃的宏觀展現了。
前沿就是這樣,本來已經是材料學、物理、化學的多人運動了,然而精細到拓撲材料這里,就連量子物理也興致勃勃參與了進來。
……
霧山腳下的停車場,當李崢停穩車子的時候,已是大汗淋漓。
并不是開車累,而是聊的爽。
果然,學習才是最極致的享受。
與學院里的人一起研究固然開心,但那個節奏還是太老年了,哪有跟靜靜碰撞香啊。
同樣,林逾靜也重新體會到了高中時薄汗透輕衫的窒息感。
大學之所以平淡而無聊……
原來只是因為渣味兒不夠!
“果然啊……我們搞錯了。”李崢關上發動機,振振點頭,“男女朋友那一套去死吧……學習,我果然還是只想和你一起學習。”
“唔!”林逾靜壞到了失語狀態,“別停,該說石墨烯超導了。”
聽到石墨烯這個詞,李崢眉頭一皺。
“哦哈!”林逾靜卻是眉色一揚,“袁園第二?”
“閉嘴……”
“哈哈哈哈!”林逾靜捂嘴狂笑,“袁園二世,袁園接班人,純國產袁園……”
“好玩么?”
“特別好玩。”
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