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要商量,還要商量。”副院長點頭送客。
……
午時。
實驗中心副主任將一紙文件送到了解其紛的辦公桌上。
解其紛正專注于屏幕上的論文,好一會兒才發現副主任正站在旁邊。
他很自然地瞅向桌上的文件。
【解其紛講師,因教學需要,經人事部研究,領導批準,決定于……調至薊大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負責相關培訓工作。】
【請于……】
解其紛沒再往下看,表情并沒有什么多余的變化,尋思了幾秒后開口道:“再給我一個月的時間。”
“不是我決定的。”副主任搖頭道,“院里的決定。”
“那就讓院里再給我一個月的時間。”解其紛重新瞄向了屏幕,“告訴那些領導,一個月后我會找理由自己走,誰和誰都可以不傷和氣。”
“這個……不然你自己……”
“我沒時間。”解其紛癡癡地盯著屏幕,拾起杯子喝了口熱水,“現在把我逼走,李崢和林逾靜會恨死這個學校,真當薊大跟MIT斯坦福比有競爭力?”
“……”
解其紛放下杯子,擺了擺手:“你出去吧,把這句話原封不動的告訴他們,時間延后一個月,拿來給我簽字。”
……
這一晚,三人的討論格外激烈。
焦點正是白天解其紛關注的那篇論文——
【扭曲雙層膜的連續介質模型】
這是一篇八年前的論文,本不在李崢給出的論文庫中,是解其紛在預覽兩年前一篇名為【扭曲雙層石墨烯魔角的起源】的論文時,通過關聯關系找到的參考文獻。
隨著解其紛講解的深入,他揭示了件很魔幻的事情——
八年前,幾位來自葡萄牙和新加坡的科學家,已對石墨烯的魔角進行了完美的預測,甚至給出了1.08°這個精確的數字結果。
這件事早于袁園論文發表六年。
當然,這并不影響袁園成果的開創性,驗證一些預測和假說本就是科學的一部分,只是他的光芒太盛,相當程度遮掩了這幾位優秀的“理論實驗者”。
李崢和林逾靜此前也在有意無意間聽說過“早有預測”這件事,只是當時的他們沒當回事。
世界上總會存在無數多個預測,其中必然有一部分會正確,沒必要神話這件事。
他們只是想不到,這篇論文中給出的預測是如此之精準,如此之縝密。
在他們的研究中,以一種數學感很強的“緊束縛模型”為主要工具,進行電子互作用,波函數、原子軌道、疊加態等一系列的綜合模擬計算,僅用數學與計算機模擬的方式,通過13頁紙,計算出了一個結果——
在這個極窄的空間內,規律像是一個突然打起瞌睡的魔鬼,電子趁機瞬間暴躁成對,石墨烯的物理性質瞬時產生了一系列質變。
在這個驚人的發現過后,葡萄牙大佬們試著進行更深入的數學展開與物理還原,但進展有限,最終給出了一套“可能的模型”。
【魔角的研究,正通向一個復雜、深刻而又基本的數學結構。】
【揭示它,留給今后。】
這是論文最后的收尾。
講述完畢,解其紛放下筆,揉著額頭有些疲憊地坐在了椅子上,“嗯,至今沒有被揭示。”
“很狂的角度。”林逾靜意猶未盡喘著粗氣道,“但在袁園印證這件事以后,我猜有人在做了……不過也無所謂,這個角度太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