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重回大明之還我河山!
最后,他決定一反常規,采用“東守西攻”之策,集中優勢兵力于一路,重點突破云貴,直搗南明大后方,只有避實擊虛,首先擊潰大西軍余部,奪取了他們的礦場,方能徹底遏制那支神秘隊伍火器的優勢。
若果能如此,那么,屆時憑借兵力的優勢,便能把區區數千精銳明軍淹沒,為此,哪怕東路暫時節節敗退丟掉一些地盤,也在所不惜。
……
南京明故宮西側,原明初五軍都督府衙門內,洪承疇一行甫一抵達,便以此地為總督府,緊急召集各地將領前來議事。
南京,六朝古都,古稱石頭城,曾稱秣陵、建業、建康、江寧、金陵。元朝時改稱為集慶路,朱元璋攻占此地后,改為應天府,后決定定都于此,改稱京師,以周邊京畿地區為直隸,并以開封為北京,以老家鳳陽為中都。
自此,南京成為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初時人口約有七十萬,到明代中葉,人口更高達一百二十余萬,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修造歷時達二十七年的南京明城墻,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城內玄武湖畔,雞籠山麓的國子監學生多達近萬人,其中有很多來自日本、朝鮮、安南、琉球等國的留學生在此學習。
十里秦淮是南京繁華所在,一水相隔河兩岸,分別是南方地區會試的總考場江南貢院,另一畔則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明末的秦淮八艷名聞遐邇。
秦淮河兩岸集市云集,人流如織,經濟繁榮往往伴隨著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都開一代之風。
明建文四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后,改元永樂,十九年后,朱棣正式遷都北平,改稱北京,將河北、天津一帶稱為直隸。
遂將南京改為留都,原直隸地區改為南直隸,設南京六部等機構,委派皇族和內臣管理,行使雙京制。
萬歷年間,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游歷中國后,在《利瑪竇評傳》中寫到:“目睹南京這座大城,未免眼花繚亂……南京城極其雄偉壯觀,本朝開國皇帝洪武把它造成奇跡,東方所能見到的一切都無法望其項背……”。
后在訪問北京之后,他將北京和南京作了一番比較:“此一城市之規模,其房舍之布置計劃,其公共建筑物之結構,以及其防御工事等,均遠遜于南京。”
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不僅北京一地所有吃穿用度均由此地籌集起運,甚至鄭和七下西洋,都是以此地為起點。
1644年二月,李自成急攻北京,有人建議明思宗朱由檢遷都南京暫避,朱由檢因對眾臣失望而心灰意冷決意殉國,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被四鎮擁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建立了第一個南明政權。
次年,清軍兵臨江南,攻陷南京后改南京為江寧,將南直隸地區改稱為江南省,明故宮改為八旗駐防城,設置將軍及都統二衙門于明故宮中,使明故宮建筑群遭到了很大破壞。
從此,南京成為統轄今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軍民政務的兩江總督署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