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天下是你朱家的,你怎么可以要求別人都和你有一樣的覺悟?所以違制的官員當時還真是不少。
但朱皇上是好漢眼中揉不得沙子的,對于違制違禁官員,大多一個字:殺!為了弄出一個潔凈的開明體制,他規定,凡貪污超過60兩銀子的,立殺!超過100兩的,剝皮萱草!
按說這下該有一個清平社稷、太平盛世了吧?
可事實恰恰相反,理想主義遇到了現實問題,官員殺了一批又一批,可案子卻絲毫不見少,還出現了一系列的所謂窩案、串案,到洪武二十年左右的時候,誅殺的貪官已經上萬!
而朱皇上對待現實問題的辦法依然照舊,一個殺字不動搖!
其實他也總覺得哪里不對,為了讓此等暴政止于己身,他看中的繼位者是相對仁厚的太子朱標,而不是和他性格最接近的燕王朱棣。
他希望明朝最終能以仁治天下,為了給太子一個好的施政環境,他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并取消了對皇權有所威脅的丞相,代之以內閣制……
為了防止軍隊造反,他壓制武人以文官治國,設立衛所制,讓軍戶開荒屯田自給自足;為了防止和漢朝一樣被宦官專權,他命令太監不得干政;為了子孫不至于像劉備一樣去編草席,他給自己若干代的子孫都留了爵位,定了俸祿,不得外出謀生……
為遏止土地兼并,讓百姓人人有田種有飯吃,而不去從事造反的職業,他制定了黃冊和魚鱗冊,他的子民,戶口和財產都一清二楚,大家都老老實實地以戶口本納稅。
為減少官民矛盾,他又以黃冊規定以一百十戶為一里,推擇其中丁糧多者十戶為里長,余下百戶分十甲,一甲分十戶,歲役里長一人,甲首一人,主要靠這一套基層組織,來替官府操作催征、服役事宜。
朱元璋自以為為子孫打下了萬年之基,并為子孫計,親自著手做完了上面所說的各項工作。
然而,歷史往往喜歡和人開玩笑,天縱英明的朱元璋絕沒有想到,事情恰恰朝著他所設想的相反方向發展。
他家的老四朱棣奪了他孫子的天下,把都城從應天搬到了北京;他撤銷了丞相一職,但內閣權力強過皇權的正是明朝,不過這正好成就了名相時代;他給子孫們定了俸祿,誰知道朱家在百年之后,圈養的人口超過十萬,朝廷已經無法負擔,餓死家中的朱家子孫絕不止一個兩個;他抑制商人,可到了明末,恰恰是商人才有錢穿那些綾羅綢緞……
每一個朝代在開國之初,一般而言都是政治清明、稅賦適當,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立國百年以上的朝代,都要經過初期的恢復期、興旺期、衰敗期,在時間較長的朝代還會出現一個叫中興期的特殊年代。
不過大多數的朝代,在中興以后,就會迅速淪落,好比臨死之人的回光返照,顯得臉色紅潤。
西漢,在開國后的休生養息的政策后,出現了文景之治,然后很快被王莽葬送;唐朝有貞觀之治,歷開元盛世后,險些國號不保;清朝一樣,入關后,歷康乾盛世、同治中興后,被武昌一聲槍響,斷送了愛新覺羅氏的江山。
到了明朝的中期,各種封建朝廷的輪回已經體現了,所謂前朝故事,不過興衰更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