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這,這......
我沒有看錯吧!
揉了揉眼睛,再次確認沒有看錯,應該也不是同名同姓之后,張曉東終于忍不住“啊”了一聲,一掃心中的郁悶和失落。
這篇論文的作者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分別是“楊帆”和“張曉東”。
張曉東!
是我!
居然是我!
張曉東臉上的激動之色非常明顯,原本以為今年的高級職稱評選沒有什么希望,萬萬沒有想到還有這么戲劇性的大轉折。
楊帆將張曉東的反應看在眼里,高興的一笑。
“張哥,這下子論文的數量夠了嗎?”
“夠了,夠了。”
張曉東連連點頭。《華夏艦船》是名副其實的國家級期刊,每月發行一期,也是國內艦船領域最權威,影響力最大的期刊。
東海所就訂了幾十份《華夏艦船》,各個設計室都有一份,資料室、圖書室等也有。
估計再過一段時間,等這份《華夏艦船》正式發行,東海所的很多人都會知道在這份期刊上有一篇論文,作者是楊帆和張曉東。
“楊主任,這篇論文怎么會有我的名字。”
楊帆道:“我知道張哥已經參加工作十幾年,也許評高級職稱的時候需要這樣的論文,于是我就加了你的名字。”
原來是這么一回事啊。
真是天上掉餡餅。
張曉東滿是感激的道:“楊主任,太感謝了,我一定要請客,就今晚,我知道有一家私人菜館不錯,我們去那里。”
楊帆爽朗一笑,爽快的一口答應,“行啊,我們好像也有一段時間沒有一起吃飯了。”
論文的事情搞定了。
張曉東哪里還有絲毫的失落和郁悶,和剛進來的時候簡直就是天壤之別。本來為論文發愁,花了一個把星期勉強寫了一篇,打算給楊帆把一把關的,現在看來不必了。
評高級職稱的論文數量夠了,至于將來評教授級高工,那還遠著呢。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張曉東對這篇論文的質量比較懷疑,也許寄出去之后也不能發表。
八十年代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還是很難的,不像現在,可能花一點錢也能發表。
心情大好的張曉東似乎話也多了起來,暢快的和楊帆聊著各種話題,不但有工作上的,也有時事新聞。
兩人正聊得十分投機的時候,門外響起了敲門聲,型號辦文書王芳進來了,十分禮貌的道:“楊主任,您有一封國外郵件。”
楊帆一笑,似乎猜測到了是一封什么樣的郵件。
大約一個多月前,楊帆向國際著名的期刊《造船技術》寄出了一篇論文,原本僅僅只是想試一試水,可能是《造船技術》編輯部給自己的回信。
八十年代的國外郵件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不像現在,王芳將這份郵件交給楊帆的同時也拿出一個登記本,要求楊帆在上面簽了字。
等王芳出去之后,楊帆拿著這份郵件高高興興的看了看,然后拆開看了起來,果然,里面是一份錄用通知,楊帆的這篇論文被《造船技術》正式錄用,下一期的樣刊將通過郵件的形式寄給楊帆。
“楊主任,什么東西,你這么高興。”
張曉東十分的好奇。
楊帆將里面的錄用通知遞給張曉東,告訴他道:“我上個月給《造船技術》寄了一篇論文,沒有想到被錄用了。”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