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郭泰來其實已經加工的差不多了,有一段時間郭泰來其實是在完善那臺大幅面高精度精磨設備,現在也已經完工。這次上測試塔測試,也是給外界一個信號,鏡子快要加工的差不多了。
大麥哲倫望遠鏡項目組這邊,也已經接到了消息。不過,他們接到消息的第一反應,不是驚喜,而是驚駭,太不可思議了。
郭泰來那塊鏡子,說白了是鏡坯制作的一塊實驗品,雖然也算是合格拼,但其實嚴格說起來并不是真正的產品,拿給郭泰來加工,也同樣是一個實驗性的想法。畢竟這是從某些資本和政治層面額外考慮的東西,項目組內部,其實還是有些不同聲音的。不過因為這只是一塊實驗性鏡坯,加工壞了或者延期也都無所謂,不會影響正式進度,所以才沒人反對而已。
項目組內部很多人還是認為最終能夠完成鏡片加工的,一定是高精度的現代化設備,而不是某一個人的手工。手工加工再厲害,那可是八米多直徑的鏡片,誤差不能超過20納米,手工加工,可能嗎?
按照最初的計劃,每塊鏡子的加工要耗費四年的時間,除了鏡坯制作的九個月,加工到位應該是在三年左右,這是正常的進度。
可是在實際加工當中,項目組這邊才發現,他們當時估計的四年時間制作一塊,實在是太過于樂觀了。
沒有開始加工的時候,一切都想的十分美好,十分理想,可真到了動真格的時候才發現,別說四年,正式的第一塊鏡子,加工時間恐怕至少得增加一倍,可能需要八年時間。
事實上,實際制作中第一塊鏡子用了十年的時間才完成,第二塊鏡子冒著摧毀的風險趕制,也是從2012年一直加工到2019年,足足用了七年多。
就在這種進度嚴重落后的情形之下,華夏那邊第一塊實驗性鏡坯居然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開始上測試塔測試了?還是手工加工的結果?這怎么可能?開玩笑的吧?
這可是八米多直徑的大鏡片,手工加工一個十幾厘米的硅晶體球還可以理解,這么大的鏡子還要保證誤差,吹牛也要有個譜啊!
項目組內部立刻沸騰了起來。華夏天文臺的不用說,肯定是支持的,還有一些同樣支持的人,都認可郭泰來的努力。但另一批一開始就反對的人卻始終不相信,雙方一陣七嘴八舌的爭執之后,終于達成了一致。反正不管怎么吹,干出來的活是騙不了人的,測試的時候雙方都派人過去現場檢測不就行了?
于是,在郭泰來準備上測試塔測試的時候,大麥哲倫望遠鏡項目組派了四個檢查人員過來,一個華夏天文臺的,一個本身支持郭泰來手工加工的,另外兩個是一開始反對的,十分慎重的參與測試。
與此同時,水木大學精儀系這邊,王教授也帶了一個小團隊過來,準備驗收那個大幅面高精度磨床。這本來就是顧校長當時要求的,郭泰來邀請王教授過來進行技術驗收,也是給顧校長一個交代。
不過,讓郭泰來意外的是,除了王教授一行之外,熱能系的曹老師也來了。曹老師還帶了兩個中年人過來,一個戴眼鏡,一個不戴眼鏡。不戴眼鏡的那個,一看走路的動作就知道是個軍人,至于戴眼鏡的那個,顯然是個搞科研的。
都不用問他們的來意,郭泰來就知道,這還是被人找上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