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聯邦新艦隊又花費了數年的時間完成新兵應有的訓練,那些趕工設計、制造出來的星艦也經過多次升級提升性能后,幾大勢力都已經結束了自己內部權利爭奪,穩定了自己的地盤,甚至動作最快的光輝帝國都開始向聯邦展開武裝騷擾行動了。
當時的聯邦政府高層再一次畏懼了,他們不敢同時三面開戰,軍方提出的反擊計劃被束之高閣,只有保守的防御計劃才能獲得通過,時間一久,準備復仇的軍方失去了銳氣,整個人類勢力范圍就此固定,一直到現在。
在這個過程中,丁乙個人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為何已經過去了快五百年的時間,太陽系聯邦星艦的設計風格為什么還是這樣,優先考慮生產性和維護性后,再來考慮作戰性能,明明有這么多的時間來讓聯邦一方精心打磨軍隊,他們完全可以設計出雖然制造繁雜,成本較為高昂,但戰斗力性能更加優秀的星艦來全面取代那些便宜貨。
不過這個問題,他在網絡上是找不到答案的,或者應該是能找到的不過是民間人士們的個人猜測而已,官方是沒有解釋的,也不可能有解釋給民間。
就丁乙不值提的粗陋見識,他比較認可其中一條觀點,那就是當初為了在短時間內制造出夠用的武器裝備,聯邦政府將不少單子給了更多的民間企業進行生產,一方面解決了當時不少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使得資本的力量飛速增大,又經過近五個世紀的商業運作、合并,導致大量類似壟斷性質的超大企業出現。
而為了保證這些已經植根聯邦政府內部的超級企業能不斷從政府手上拿到定單合同,在聯邦高層官員們的默許下,新設計出來的武器裝備,不管是陸地戰車、行星戰機、戰斗機器人,還是科技結晶的星際戰艦,依舊保持著原本的設計風格,易于生產、維護,同時也意味著這些裝備的使用壽命簡短,為了維持裝備規模,就需要不斷生產那些東西,廠商就能從聯邦政府手上拿到長期定單。
工廠長期開工,聯邦政府能解決部分就業問題,商人能一直賺錢,軍隊的規模也不會減少,可謂是皆大歡喜。至于說那些戰斗性能不怎么樣的裝備拿到戰場上去?現在可是和平時期,就算邊境時不時會出現武裝沖突,卻也不會影響到高層人士們的心情。
【說白了,這個時代的這個聯邦政府,最終還是逃不過**這個詞語啊。】
第一個出現在“白鳥號”主屏幕上的聯邦星艦,是一艘長度在五百米左右的戰艦,屏幕上同時顯示出有關于那艘戰艦的一些相關信息,包括長度大小,型號船名,武力配置等等。
按這些信息來看,那是一艘旋風級護航艦——沒有自己的船名,只有一段數字編號,屬于二級護航艦,于六十多年前服役,現已經退居二線,擔任安全星域守備艦工作。
武器為兩門600毫米單管磁軌炮,十二管魚雷發射管,八十一聯多功能導彈發射系統,四套十二聯防空導彈發射箱,三十六座50毫米點防炮,四組大功率多功能激光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