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575年,天主教在媽港設立了主教轄區。有“圣名之城”稱號的媽港一度成為天主教在遠東的傳播中心。翌年就興建了主教座堂,雄偉的祭壇下,掩埋了一些古墓,包括賈耐勞、華年達、嘉沙爾等16、17世紀時主教的骨殖或遺體。
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內部裝嵌有富藝術性顏色的玻璃以及下面左右雙塔式建筑物。舉凡本澳教會的大慶典,必在此舉行。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圣彼得。
建筑富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壯麗純潔,內部精麗巧飾,曾存有不少天主教遺物及古跡。而宗教名畫如《圣約翰受洗圖》、《日本天主教徒在長崎被釘十字架圖》等多幀,也都保存于大堂內。
趙楓一行人也在教堂內看到了這些畫作,不得不說,這些畫作的藝術價值還是頗高得。
現時,主教座堂已經過多次修葺,教堂前地鋪設葡式碎石,更有特色的小型噴水池,將這里營造成一個優雅寧靜的景點。
在此高地往四方走,不消2分鐘就到達板樟堂、新馬路或南灣區,熱鬧與寧靜成了強烈對比,令人感覺從神圣莊嚴之地走到了繁華鬧市,感受截然不同。
三點二十分左右,趙楓一行人參觀完教堂,再次返回大利來記豬扒包店。
大利來記咖啡室的豬扒包是用老式柴爐烘制而成。為了保證質量,店里每天只會準備出產一爐的面包原料,也就是三點半準時出爐得這一爐。
烤好的豬扒包出爐即賣,到晚了可就沒有了,所以也葉馨兒和趙雪蘇彥菲,楊子歆她們幾個是特別的積極。
幸好,到了三點半,眾人準時抵達大利來記豬扒包店門口,雖然店門前已經有十多個人在排隊,但是排的也很快,趙楓一行人排著很快就輪到了。
買上豬扒包,趙楓一行人坐在店里開始了品嘗。
作為一個在店里能夠經久不衰的美食單品。
大利來記的豬扒包做的是相當不錯的。
一口咬下去,面包酥軟,至于豬扒,事先用特殊的香料腌制好的豬扒在松過骨之后才能下油鍋炸。
豬扒帶骨,口感一流,豬扒份量十足,炸至松化香口,一啖之下,肉質鮮美爽甜,豬肉味濃而不油膩,配以用炭爐烤制面飽,外脆內軟,令人回味無窮。
單獨咬了一口面包和豬扒之后,趙楓夾在一起,再次咬了一口。
單獨吃的口味和一起吃的口味孑然不同。
兩片面包夾著一塊豬扒明明就是漢堡得樣式,味道卻是兩個極端。
眾人中午吃的也不少,所以每人一個豬扒包品嘗一下也將肚子撐得溜圓。
葉馨兒和蘇彥菲他們還真有點舍不得。
不過為了保持身材,也只好忍痛離開了。
現在還不到四點,時間還早。
眾人索性直接去了玫瑰圣母堂。
玫瑰圣母堂堂(IgrejadeSoDomingos),位于媽港市中心板樟堂前地。
又稱板樟堂或圣多明我堂,始建于1587年(明朝萬歷十五年),至今已經有了四百多年的歷史。是西班牙天主教的圣多明我會教士初到媽港時設立的,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
教堂于1828年重修,今天壯觀的規模即源于此。
教堂的外觀乃是明黃的色調,搭配白色,既顯得端莊又大氣。對游客免費開放,注意不要大聲喧嘩,衣著需得體。整個教堂內部富麗堂皇,其巴羅克建筑風格的祭壇更是典雅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