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起兵謀反的事情,以及他在17年太子生涯中前后性格的突變,前人有諸多說法,不過主要是集中在幾個方面,包括承乾本人不求上進、背后奸臣的攛掇、唐太宗玄武門事變的影響,等等。這些當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咱覺得,一個好好的太子,最后變成一個歇斯底里的瘋子,還有更多的原因。
承乾從一個模范太子,變成了最后起兵謀反的瘋子,這個轉變應該說是在持續的高壓下逐漸產生心理變態的一個過程。唐太宗對李泰的寵愛,只能說是導致最后結果的一個觸發點,而不是主要的原因。
先,初唐整體的政治環境,就是一種壓力很大的狀態,可以說危機感是整個初唐很普遍的一種心理。說到唐太宗,咱們經常都會提到貞觀之治,但這是貞觀中后期的事情。在貞觀初期,上到君王下到臣子,大家還是處在一個創業的階段,前途未卜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從東漢末年算起,一直到初唐,這個天下已經動亂了四五百年了。初唐的君臣看到的是,前面幾百年每個王朝都只有幾十年的壽命,自己的唐朝會怎樣?其實并沒有人知道。在這種創業的危機感驅使下,人的很多行為都會顯得急切。這種心理可以解釋初唐朝廷上的很多現象,比如為什么初唐有那么多直言犯諫的朝臣,而唐太宗又能以納諫著稱?如果把他們想成是一個進取的創業團隊,可能會很好理解。
其次,這樣一種伴隨著激情、焦慮感和危機感的心態,當然也影響到了唐太宗對承乾的教育策略。從文獻中可以看到,唐太宗為承乾先后選擇了近10位碩學鴻儒做老師,這些人滿腹才華,又多是太宗的肱股之臣。這些人在朝堂上就是能指著太宗的鼻子直言犯諫的主,到了承乾面前自然更不會客氣。我們從文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對太子的所謂勸諫,話說得真的非常難聽,比如承乾試圖殺掉的張玄素,曾說承乾:“言孝敬,則闕侍膳問豎之禮;語恭順,則違君父慈訓之方;求風聲,則無學古好道之實;觀舉措,則有因緣誅戮之罪”,這真是罵的一無是處。這樣的批評,承乾年紀尚小的時候可能還能接受,等到了十七八歲,正是青春期叛逆的時候,聽不進去也是正常的吧?
再次,唐太宗君臣對待承乾,其實一直有一種錯位,那就是把承乾當做了太宗自己。從古到今,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這創業之君和守成之君,從能力到性格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承受壓力的能力不同,但不論如何都需要一個宣泄的渠道。通常來說,家庭、妻子是承擔這一角色的最好選擇。君不見以納諫著稱的唐太宗,在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之后,納諫也不如從前了么?唐太宗百戰功成,殺兄逼父當上皇帝,這得是有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做到的。他都尚且需要一個宣泄的渠道,況且從少年時就處在重壓之下的承乾呢?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何承乾對那個**稱心如此迷戀,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后,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沒有直接的證據,但如果站在承乾的角度來看,或許也未嘗沒有可能。那就是在承乾之前,從隋文帝、隋煬帝到唐高祖,這三朝最初設立的皇位繼承人,因為各種原因都沒有順利繼承皇位。尤其是他自己親爹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承乾最清楚不過。這樣一種皇太子的“宿命”,興許也給承乾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吧。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從一個優秀的儲君模板,最后變成了一個謀反的瘋子。這個過程中,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唐太宗君臣對太子的教育方針出了問題。考慮到唐太宗幾個子女最后的結局,說他一句“長于謀國,弱于治家”也并不過分。當然,古代社會治家更多的是女人的責任,從這個角度來說,長孫皇后早早去世,可能對這些子女的成長也有重要的影響。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在太子承乾的成長過程中,他的父親唐太宗就像是一個過于push的大家長一樣。這一點和如今流行的“虎媽狼爸”之流的教育方法何其相似?如果讀者朋友之中有為人父母的,希望承乾的遭遇能給大家一點啟示吧。教育孩子呢,必要的壓力當然要有,但溝通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push最終也只會適得其反而已。
總結一下就是,李世民的教育有問題,而且長孫皇后在不應該死的時候死了,所有人對一個孩子的成長給予太多太多,讓一個小孩子根本無法承受這種壓力,久而久之就成了最后那種局面。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有人在背后推手,這是程處瑞一直觀注的,而且現在他也證實了一些,當然這些事情歷史上是不會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