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的格調最高。
除了幾個老書店,還有賣文玩字畫,珠寶玉器的。
但主要還是以鳥市、鴿子市、鳴蟲和花場子出名兒,相當于過去的花鳥市場。
白塔寺、護國寺是中間一檔的。
百貨云集,但大同小異,都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
土地廟是檔次最低的,賣農具,農副產品,還有普通花卉。
當真要說到京城的花市、天橋、廠甸這三處,這又屬于特例中的特例。
因為這三處實質上是脫胎于廟市,經過長期演變而成的大集。
花市是因為火神廟香火斷絕,演變成集市的。
每月逢四舉辦,初四、十四、二十四。
賣的主要是京城的絹花、絨花、供花、胭脂水粉什么的各種女性用品,還有竹柳山貨。
說白了,花市是大姑娘小媳婦愛逛的地方,男客都是陪女客來的。
天橋的來歷和花市也差不多,原本是紅廟前面的舊貨市場。
因為本是窮雜之地,專為窮人群體服務的,天橋就是在京城的舊貨集市里,也層次不高。
最初以生活必需品為主,還有廢銅爛鐵,有點像收破爛的人匯集的地方。
后來逐漸演變為以舊眼鏡和估衣的生意為主,天橋才算開始興旺,這才有了賣藝的。
所以這樣的地方,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就多,騙人的老虎攤兒不少,販賣的吃食也不衛生,而且多以價廉為主。
甚至就連藝人的表演都不入流,說是“三俗”都算是美化了。
實際上,過去的天橋藝人,許多人是拒絕女客的。
比如說撂地相聲的,當時比較流行的話是這么勸的。
“女客請走啊,我們說的不是人話,別臟了您的耳朵”。
這么說吧,逛天橋的人,除了不務正業的街溜子,失業的窮人,進城的農民,就是初一十五歇工的小作坊的伙計廚工,還有本地和外地的小生意人,小買賣人。
尤其又因為天橋旁邊臨近八大胡同,這里就更被上層次的人所不恥,視為下九流。
這么說吧,京城但凡講究規矩的人家,無論大人小孩,男丁女眷都是不許來天橋的。
如果想解悶,看雜耍,可以,去臨近天橋的城南游藝園。
那里名角兒薈萃,有專人管理,絕沒葷口兒,沒地痞流氓。
話說回來,這大概也是許多人研究天橋,始終研究不出個結果的原因。
因為有文化的學者不可能來啊。
什么時候,聽說過魯迅、張恨水、梁實秋這樣的人逛過天橋呢
有點身份的主兒,好像也就同治這么一個被太監坑了的大冤種。
其實天橋之所以能在清末民初走向鼎盛,全國聞名,真沒那么多奧秘。
就是因為日日舉辦,消費水平低,節目葷素不忌,是個“恰爛錢”的好地方。
誰讓當年的窮人多啊,而且還多是文盲呢。
所以就真實情況而言,與其說天橋是平民樂園,不如說是“貧民樂園”更為適當。
當然,有低就有高,有俗就有雅。
廠甸就是與天橋迥然相反的一個典型,那是京城獨一份的“文化集市”。
廠甸廟會雖然叫做廟會,卻不以廟為名。
它雖然具有廟會的時間屬性,每年就在海王村公園舉辦一次,大致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
然而實質上卻是個雅俗相濟、商娛相融的集市。
廠甸廟會的范圍因為把琉璃廠給覆蓋進去了,賣的全是和文化沾邊的東西,走的是高端和高雅的路線。
什么珠寶玉器,古董字畫,舊貨舊書,文房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