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都不是僅僅限于巴黎一地了,其實在整個歐洲地區,“東貧西富”的城市發展格局都是這樣定下來的。
直到兩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
對此,寧衛民還真的不能不承認“存在即是合理”。
看來即便是再不可思議的現象,如果去仔細了解,也終會找到符合現實邏輯的解釋。
這還不算,為了消磨時間,放松神經,皮爾卡頓甚至一路上借助這些豪宅和莊園給寧衛民詳解了更多的歐洲“老錢”做派。
說來也有意思如果根據大師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的話,甚至可以明顯的看出這些富人之間的差異,以及財富和社會等級的差距來。
就比如住宅來說根本不用看住宅的外觀和內部,只憑車道、圍墻、草坪……就能知道哪棟豪宅的主人地位更高,財富更雄厚,或者是新貴,或者是悠久歷史的老錢世家。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按照皮爾卡頓的理論,富人的階層里用以衡量這個群體等級高低的就是“不實用”原則。
越不實用也就越能體現財富的雄厚,地位的超然。
反之亦然。
具體來說,社會等級和財富等級越高人家,他們的車道也就越長。
長而曲折的車道,遠比長而直的氣派,其功能僅僅是為了炫耀和賣弄。
最有檔次的車道就是在“平坦的地面上拐來拐去的車道”了,這是標準的“老錢”門面。
倘若地面高低不平,存在小丘,迂回繞行便增添了實用價值故而要差上一等,不足以往前體現主人社會地位的超然。
這往往是大銀行或者歷史悠久公司的的掌管者,又或是基金會的管理者才會喜歡這樣的車道,畢竟他們的身上還難以完全脫離實用性。
而擁有又長又直筆直車道的人,恐怕只會是毫無底蘊的新貴暴發戶,這就是深藏在骨子里的價值觀念和從小養成的認知來決定的。
且不光是車道樣式,車道的路面材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淺褐色的礫石車道最佳,白色的稍遜,因為后者違背了要避免醒目和鮮明對的原則。
但礫石肯定優于瀝青而這無關于材料是否來自于自然,主要是因為石子需要經常更換,花費又多,還很麻煩。
瀝青柏油路是最下乘的,就因為太經濟實用,有錢人絕對不會用這種東西為自家鋪路。
至于圍墻,由于注重隱私是最高階層的標志,不但說明了這個階層其實普通人是看不到的,他們為什么會稱為“隱形富豪”的原因,同樣也說明了圍墻的等級是如何反應出住宅主人的層次的。
凡高于六英尺的圍墻就表明了主人是“老錢”,而矮墻和可以透視的圍欄則宣告了主人不可能是最頂級的社會層次。
如今甚至就連車庫也成了主人身份的標志,四輛車以上的車庫基本可以劃為名門望族的所屬物,在普通人的眼里和這些人看不見的宅邸一樣變得隱蔽無蹤了。
當然,最后還有汽車。
由于“老錢”喜歡循古的原則,而汽車的歷史又過于短暫,還不配進入古典風范的行列,所以頂層富人對汽車的選擇是比較隨性的,也不太在乎品牌。
除了考慮舒適性和安全性外,壓根就不會把汽車太當一回事。
這個群體唯一遵循的原則就是,階級地位越高,車速就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