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地,跑白馬,一跑跑到丈人家。
大舅子往里讓,小舅子往里拉,隔著竹簾兒看見她。
銀盤大臉黑頭發,月白緞子棉襖銀疙瘩。
這是過去的京城歌謠《隔著竹簾兒看見她》。
和“天棚魚缸石榴樹”一樣,這首俗曲兒老令兒中也牽扯到了一件京城必不可少的避暑之物——竹簾。
竹簾子掛在門上,最上面的木條上拴一根尺把長的絲線,綴著一枚老錢,將竹簾子卷起來,把老錢往竹條里面一插,竹簾子就不會滑下來了。
夏日里在屋門口掛片竹簾子,既通風散熱又防蚊蠅,經濟實用。
但也得說此時這竹簾已經不是家家戶戶都必備的夏日用品了。
不為別的,因為現在市場上有了更便宜的塑料掛簾兒。
而扇兒胡同2號院的那些鄰居們甚至連這個錢也不花。
各家各戶都是自己用掛歷紙打的掛簾兒,可謂把反消費主義而行之。
把艱苦樸素和自力更生的風格發揚到了極致。
所以如今就連這竹簾子都顯得奢侈起來,更別說馬家花園用的竹簾子,格調還挺講究,有點不大一般了。
要知道,通常屋門上的竹簾子,長五尺八,寬兩尺八,或者長六尺,寬三尺。
馬家花園的則不然,所有的建筑物,除了正房用了不少尺寸較大的堂簾,其余都是按門大小實做的。
至于竹簾的花樣則是用的“滿地錦”,魚鱗扣兒,而這又高了一層。
甚至竹簾子也不是用普通的青布、藍布包邊,都是用的綢緞。
最后,哪怕為了防止變形的“天、地、人”三條木頭也不尋常。
那是用紅木大漆雕花邊,一色銅釘鉚制,看上去金光耀眼,低調奢華。
就這樣的院子,這樣的簾子,再配上院子上頭葦席做頂的天棚,誰也不敢說是普通人住的。
尤其這天棚看著簡單,實則也不然。
據羅廣亮和小陶描述,寧衛民聽說康術德和江念蕓的兩處小院的天棚已經搭好,頂子上有拉繩可以從
太陽曬時就放下來,沒太陽的時候就拉起來,便當得很。
每天都清清爽爽,既能遮雨,還不耽誤通風,絕對是常人難以想象好東西。
所以當一步跨進院門,寧衛民就迫不及待想要親眼見識一下,好好感受一下。
果不其然,當拐過了影壁墻,再走進康術德的小院時。
他走在這蘆葦加竹簾營造出的古樸秀雅之中,整個天棚遮蓋的陰影之中,明顯的清涼之意讓人頓感舒適。
而那陽光透過葦席投射在地上模糊的光斑和整座庭院散發出馥郁草木氣息,更平增了一絲浪漫的氣氛。
仿佛就連院子都寬敞了不少,房屋都憑空膨脹高大了起來,讓他幾乎已經不認識這個小院了,就好像年初春節他居住的是另一個地方似的。
這是獨屬京城的北方庭院之美,方寸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