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禮俗向來受各種社會條件和家庭條件的制約,尤其要收到經濟條件的制約。
正如《禮記》上所說,“貧者不以財貨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就是指的這種情況。
別看曾憲梓和鄭銘銘送來的金貨,康術德和江念蕓都認為收下無所謂。
那是因為他們知道曾憲梓和鄭銘銘是港城的買賣人,送這些屬于力所能及,正常交際的禮物。
但要是窮人也要欠起腳來仿而效之,那他們可就不落忍了,這也與他們操辦這喜事的初衷不符。
本是圖個大家高興,熱熱鬧鬧的事兒,怎好給人平添這么大的負擔?
所以他們的意思,這些禮物恐怕過于貴重,不如退還回去。
甚至可以收一部分,退一部分。
按照老禮兒,被退還的一部分,謂之于“余珍”,完全不收禮謂之“壁謝”。
無論哪種,只要附在物品上再寫個大紅帖子致謝,連物品一并送回,就可以了。
那意思就是主家領情了,非常感謝,但禮物貴重,愧不敢當。
然而對此,寧衛民認真想了想,卻否定了兩位老人給出的建議。
他不愿退禮倒不是貪,而是覺得此事與人的面子攸關緊要。
官有官做派,民有民做派,富有大做派,窮有小做派,誰還不好個面子?
就社會影響而言,如今風氣回流,人們向往富而不愿貧,愿意學富而不學貧。
這一次他辦婚事,大家送禮,恐怕原本就有類似于參加工美大賽,有借機露臉,爭奇斗艷的心理。
他要是將禮物退回,人家會怎么想?
尤其是那些老匠人,自尊心最強,也最敏感。
怕如此行事反而會讓這些人感到被傷了顏面,是寧衛民瞧不起他們。
其次,更主要的還是人際關系。
老藝人們送他禮,既是沖著以往的幫助和情分,恐怕也有希望日后借他提攜揚名的意思在其中。
那些工美行業的廠子送他禮,更多的還是為了謀求利益,希望他能開出大訂單來,改善這些廠子的生存處境。
基于以上種種情況,才有了這種貌似反常,其實并不反常的厚禮。
他要是把禮物退回,容易是容易,但未免也體現出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意思。
怕是對這些人來說反而會失望,認為寧衛民不想成全他們的心愿。
所以對于寧衛民來說,他認為只要自己能給得起對方想要的東西,還得起這份人情,其實倒也不用忌諱什么。
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這與“貧不能為禮”是相對的。
還有他收的這些禮物,他當然也不會變賣,更不會拿到外面去張揚。
他認為,最佳的處理方式,還是放在蕓園里作為展示品正好。
這就有點公器公用,無私奉獻的意思了。
既能給蕓園增加文化氛圍,又能提升蕓園格調。
如在展品下附以文字說明,還能為贈送者揚名,讓他們面上有光。
而且也不怕別人懷疑他只是為拍攝電影才大擺排場的說辭,豈不是好?
還別說,他這些話,從人情世故的角度考慮,似乎還要更周全些。
康術德和江念蕓想了想,也就都沒話了,就依他之言照這么辦了。
至于婚禮當天究竟收了多少錢?
這寧衛民可說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