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鋼鐵企業逐漸開始從國際市場上進口優質鐵礦石。
而隨著對廢鋼鐵資源的日益減少,電爐煉鋼也從此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逐漸取代平爐煉鋼成為日本鋼鐵制造企業的主流,讓日本成了高質量特種鋼鐵的鍛造大國。
尤其1985年后,廣場協議導致軟日元升值,日本國內廢鋼的供需局勢更發生決定性變化。
因為人工費用的昂貴,日本已經開始越來越嫌棄需要付出大量人工成本挑選、分類、甚至提純工藝的廢鋼二次利用了。
以當下日本的情況而言,再利用廢鋼鐵作為生產資料只會造成嚴重虧損。
于是近年來不但日本國內的廢鋼價格一路走低,就是日本鋼鐵制造企業本身,因為生產造成的鐵屑和碎鐵逐漸堆積,賣不出去,還得自己想辦法儲存,也非常頭疼。
阪和興業僅僅作為一個中型的鋼鐵制造企業,就堆積了不下五百噸的鐵屑和碎鐵。
實際上,目前日本的鋼鐵制造企業,無不對鐵屑過剩懷有危機感。
尤其日本關東地區的鋼鐵企業,已經率先行動,有點迫不及待的主動走出去,嘗試尋找海外銷售渠道
所以寺田俊三對寧衛民詢問鐵屑和碎鐵的價錢,表露出想要購買的意向,表現的相當積極。
直接給了他一個一千二百日元一噸的底價,相當于十美元一噸。
毫無疑問,對方是不求賺錢,只求能把庫房清空,節省儲存和清運成本。
就這個價格,要對比二十美元一噸的鐵礦石,那是相當低廉的。
所以當寧衛民把相關意見反饋給霍延平后,霍延平也是相當驚喜,他馬上會同貿易部的相關人員,和工業口兒的專家召開相關會議。
經過三天的研討和論證,三方都認為這是可以值得一試的方向。
因為廢鋼鐵作為鋼鐵工業唯一可以替代鐵礦石煉鋼的載能綠色資源,雖然本身也存在著諸多弊病。
比如廢鋼來源于使用過的金屬制品,其成分不僅有可能含有各種合金元素和雜質,而且內部還有可能存在裂紋、氣孔等缺陷。
這些都會在煉鋼過程中影響到鋼的性能,從而影響鋼的質量。
其次,廢鋼中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污染物,若不經過適當的預處理,可能對環境造成潛在的污染風險。
但反過來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除了價格便宜之外,更主要的還在于節能環保。
經過專家的論證,用廢鋼鐵生產一噸鋼,與用鐵礦石生產一噸鋼相比,可減少13噸鐵礦石的消耗,減少350公斤標準煤的消耗,減少16噸二氧化碳及43噸固體廢物的排放。
如果按照十美元一噸的價格買下這五百噸鐵屑生產出鋼材來,以國內的極其低廉的人工成本來計算,哪怕以國內七百元一噸的國家牌價來看,哪怕刨去關稅和運輸成本,也至少會有兩倍的利潤,這太合適了。
要是以一千二百元一噸的市場價來算,就是五倍的利潤。
這省下的不是一點半點啊,給哪家鋼鐵廠,哪家都得樂瘋了。
這還真應了寧衛民的那句話了,別人的拖累,是他們這里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