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感謝,還有什么比論功行賞,讓寧衛民夙愿達成更好的感謝呢?
這次霍延平明確的告訴寧衛民,已經把他在這件事里的功勞,和開發胭脂米的訴求,跟上次送他字的那位提及了。
那位的原話是“干涉地方政務不好,但在玉泉山腳下劃幾百畝稻田的事,應該有討論的余地,不過也要走程序”,讓寧衛民先耐心等著。
另外,霍延平還額外關心起了寧衛民的“精神追求”。
對上學沒加入過學生會,上班沒當過積極份子的他,直到現在個人屬性方面還是白紙一張的狀況很不滿意。
所以霍延平對寧衛民特別提出,要他今后嚴格要求自己,要勇于進步。
并對其表示,如果他向組織提交申請,自己可以當他的介紹人。
應該說,寧衛民能得到這個進步的機會已經很幸運了,就別說霍延平還愿意親自來做他的介紹人,那是多大的體面?
絕對不可同日而語。
魚躍龍門,不外如是。
…………
和甘當幕后無名英雄,喜歡“悶得兒蜜”的寧衛民不大一樣。
普遍來說,這個年代的大多數人并不懂得和光同塵的好處,還是更喜歡出名要趁早,站在臺前的聚光燈下。
不過這個月,一個家喻戶曉改革明星的落寞倒是讓大家對這個觀念,有了重新的思考。
1988年1月下旬,全國的老百姓忽然從報紙上獲知了一條新聞,曾經的改革明星步鑫生被免職。
而他所領導的襪子廠也像他一樣,在經歷過幾年來明星企業的待遇和榮耀之后,重新陷入了經營困境。
步鑫生被免職的消息發布幾天以后,《人民日報》一篇題為《一人沉浮,千夫評說》的文章,對“改革典型”的報道也做了一番反思。
這個時候,大家才愕然發現企業家是個很特殊的偶像。
他們跟那些比如做好人好事的人啊,跟科學家,藝術家都不一樣。
樹立之后絕不是一勞永逸,不會再犯錯誤永遠成為偶像。
原來企業家是個很功利的一個職業。
企業好的時候你是偶像,但你企業一旦不好,你所有偶像的意義全部會被顛覆掉。
這種認識不但刷新了人們對偶像的認知,也讓不少正在風頭上的人物,或者逐漸走下坡路的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考慮自己的未來。
其實要說起來,這個現象和結果都不奇怪。
別忘了,共和國的基礎建設和工業水平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都在高速發展。
國內的生產總值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在同步提高。
這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在變化。
那么作為經濟的載體,國內各行各業的生存狀況和發展條件也在不斷變化,當然是自然而然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