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隨著我們在計劃經濟中摸索前進的道路,當商品豐富到一定程度,不再是完全的賣方市場時。
作為商業的載體,各個企業遵循一定的市場規律,去蕪存菁就成了必然。
因此現在也就有了某些企業入不敷出,瀕臨倒閉。
某些企業急速發展,不斷擴大產能,擴充生產線,獲得政府扶持和表彰。
哪怕是同一個賽道,同一個行業,一個天一個地的強烈反差,也屢見不鮮。
甚至這種差距還在漸漸擴大,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
不光企業,人也是這樣。
一些新的典型被樹立,一些舊的偶像被取代。
其實這種吐舊納新,就像人的呼吸,人體的新陳代謝一樣自然,這沒什么好說的。
說白了,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一切以成敗論英雄。
無論是企業,還是引領企業的人,在改革的大潮中,能迎浪而上走在前面瞬間,你就是萬眾矚目的英雄。
但只要被時代的大浪打翻拉下,就沒有人再關注你了,甚至調轉口風嘲笑你,并且很快遺忘你,這就是市場的殘酷性。
還不光國內的人和事如此,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也是一樣。
對于剛剛到來的1988年,他們的前路同樣充滿了挑戰。
盡管共和國龐大的市場和優惠的政策,越來越變得富有吸引力。
哪怕在日本經濟泡沫拼命吸金的情況下,也仍然有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來到華夏大地試水。
摩托羅拉、寶潔、ibm、通用電氣、百世公司、華倫天奴……這些都是上一年剛剛落戶華夏大地的新品牌。
然而與之相輔相成的,肯定就是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不用說,對于提前已經落戶內地外企品牌和合資企業,更多的外國企業涌入華夏大地絕對是需要謹慎應對的事兒。
不但意味著他們的競爭者多了,來分蛋糕的強者多了,華夏市場或許已經不再任憑他們安心遨游的藍海。
同時也在逼迫他們必須進一步提升員工的素質,完善內部的管理。
需要他們更加努力去工作,花更多的錢去打廣告,通過更多的途徑去爭取華夏內地官員與民眾的好感,才能在保住現有基礎的情況下繼續發展壯大。
而且無需懷疑,這種壓力肯定也是由上至下的,不但公司頂層管理者承擔著壓力,中層干部,
這點,就連如今華夏內地有“第一外企”之稱的服裝巨頭——皮爾卡頓華夏總公司,同樣如是。
由于今年已經把公司總部從重文門搬到了皮爾卡頓大廈,皮爾卡頓華夏總公司的辦公空間增加了不少。
雖然整個樓宇已經裝修成了四星級的酒店開始運營,但三層和四層整整兩層樓都被宋華桂大筆一揮,劃成了皮爾卡頓公司的自留地,專門給公司辦公用。
不用說,相輔相成的就是公司麾下辦公人員規模也幾乎翻了一倍。
光京城總部,就擴充到了將近二百三十人,這還不算滬海和花城的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