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如此,他們也有應對和補救之法。
像“金龍魚”商標歸屬權就成了郭可豐為未來權利制衡埋下的一步暗棋。
他并沒有把商標作為合作資產的一部分,放置在南海油脂,而是故意放在了新加坡郭氏集團名下。
這樣一來,隨著日后品牌打響,市場逐步認可,郭氏也會借助“金龍魚”這個品牌,來加重自己在合作項目中的話語權。
到那個時候,雙方就都有了自己底牌,起碼也可以勢均力敵,達到了一種原本不可能發生的微妙平衡。
所以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達到這一結果,郭可豐作為郭氏集團在大陸內地的代理人,也是花了不少心思,付出了諸多努力和重大犧牲的。
像這個春節,他就沒回馬來西亞和妻兒老少團聚。
而且一直留在大陸內地忙碌合作項目的相關法務責任的梳理。
在節假日期間,他還拜訪了農業部、外貿口的諸多官員。
霍延平亦是郭可豐重點致謝的對象。
寧衛民就更不用說了,郭可豐不但登門拜訪,送了一份厚禮。
而且看過了《摘金奇緣》的樣片,也只是形式上提出了一兩處修改意見,就表示了同意公映。
他甚至聽說寧衛民打算在大陸成立lvmh酒水代理公司,還專門為他給香格里拉酒店和尚未竣工的國貿大廈的負責人都提前打好了招呼,做好了鋪墊。
便于寧衛民一方日后在酒水和餐飲業務方面,與郭氏集團的酒店管理方順利對接。
可以說,郭可豐為了“金龍魚”能在大陸打響,提前搶占這塊還沒有競爭對手的龐大市場,他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真是殫精竭慮,廣交朋友。
他只盼著能夠毫無后顧之憂的去干事業,專心專意地鋪在他的油脂霸業上,盡快讓金龍魚調和油被習慣了用散裝菜籽油、花生油和豬油大陸百姓所接受,從而實現自己的事業追求,幫助自己的家族維持住在郭氏集團的地位和權益。
然而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人讓人稱心如意的事兒,越怕什么吧,他就越來什么。
1988年3月10中午,當住在京城香格里拉酒店郭可豐剛剛放下案頭的文件,想要打電話叫個送餐服務,隨便吃一點東西解決午餐的時候。
他書桌上的電話卻自己響了起來。
郭可豐用已經伸出去的手順勢接起來后,聽到的則是自己親生父親郭賀麟的聲音。
“爸爸……”
最初郭可豐還是很高興的。
他以為自己父親打給自己,要么是因為在新加坡獲知自己在大陸內地已經打開了局面,合作進展巨大,讓其在集團揚眉吐氣,挺直了腰桿。
要么就是因為過年自己沒回家,想念自己。
閑來無事想借助電話聊聊家常,多了解了解自己在京城的處境,再跟自己說說母親和妻兒的情況。
可結果卻沒想到,完全就不是這么回事,郭孔豐的父親這次來電居然是為了寧衛民這個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