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隨便找來一些《平凡panch》翻了翻,才會產生一種無意中發現了國內流行雜志的源頭,找到傳說寶藏的感覺。
他不由發自內心的感慨,這本即將要停辦的雜志實在太符合他的需要了。
敢情據寧衛民所了解到的情況,這家堪稱老字號的出版集團是于1945年日本戰敗后創建的。
最早的時候叫做“凡人社”,所推出的第一本雜志,叫做《平凡》。
這個名字,來自于由日本右翼政客下中彌三郎創立的“平凡社”下的同名雜志,這本雜志的發行許可繼承于《陸軍畫報》雜志。
雖然,不論是下中彌三郎的平凡社,還是《陸軍畫報》,都是二戰時期鼓吹侵略戰爭的意識形態產物。
然而,“平凡社”在轟然倒塌的戰爭機器上,卻開出了日本戰后消費主義思潮最璀璨的花朵。
1945年的東京是一片廢墟,日本的年輕人日夜為了食不果腹的生活而奔忙,日本人對生活的夢想和未來的憧憬都遙不可及。
看著為生活埋頭苦干的東京青年,“向所有拼命活著的日本年輕人展示生活快樂的一面”,成為了巖堀喜之助和清水達夫,這兩位創始人畢生的追求。
這一理念,也被他們貫穿至今。
而且必須承認,創辦“凡人社”的兩位創始人可都是不是簡單的人物。
巖堀喜之助在明治大學新聞系時便一心想做文字工作。
而清水達夫則被外界稱為“雜志之神”。
他是唯一一個能夠創辦三本不同雜志,且同時銷量過百萬的人。
他們都注意到了二戰后物資極度匱乏的日本社會,文化思潮從戰敗時的“高級文化”時代過渡到了“大眾文化”時代。
因此他們創辦的《平凡》不但帶著強烈的娛樂消費主義傾向和都市精致情調,而且還充分考慮到了普羅大眾的需要。
他們曾經在1952年用“7s”來總結《平凡》雜志的定位目標:
s(電影)stage(舞臺)song(流行音樂)sex(性)sport(運動)style(打扮)story(小說)
這就是幾乎所有流行時尚雜志的原始模版,也正是《平凡》雜志成功的秘訣。
最早確立這一點的《平凡》雜志,在社會劇烈轉型期對日本大眾流行文化,完成了史無前例地全面滲透。
由于電視的普及,電影和歌謠明星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和粉絲量,日本誕生了當時新一代電視明星,如美空云雀,中村錦之助。
《平凡》抓住這一機會,投入重金報道一切關于當紅明星臺前幕后的八卦信息,一躍成為日本五十年代最有影響力的娛樂雜志。
為了跟拍當紅的東映明星中村錦之助,《平凡》曾派一名編輯從東京到京都拍攝取材,天天跟著中村錦之助在京都的街道上游逛,這次報道花費了100萬日元。
為了拍攝富士山主題的藝人寫真照,三名編輯在富士山的高級旅館里連住幾天,花掉250萬日元。
雖然當時的日本出版界,巖波書店,中央公論,新潮社,文藝春秋,講談社,小學館這些出版巨頭的風格都以思想啟蒙或文藝批評為主。
出版業界對于“凡人社”這種依靠愛豆八卦和寫真拿下半壁江山的出版社評價不高,認為他們是真的“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