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日本宗教人口中佛教徒的數字與神道教徒的數字相加,其數字恐怕比日本總人口還要多。
這是因為日本人中采用佛教儀式舉行葬禮等人生儀式的同時,有許多人又敬奉神社。
供奉在神社內的神中,有祖先之神的“氏族神”和地域之神的“出生地守護神”。
不少地方將這兩種神供奉在同一神社內。
這種神社一般稱之為“鎮守神”。
從神邸的意義上來看,其實有點像我們城隍廟和土地廟的結合體。
孩子在某一地方出生,神社就把他看成是這一地方神的孩子,計算在“氏族子孫”之內。
這一新的“氏族子孫”,初次向“氏族神”致意,在這種意義上進行參拜的儀式,就被稱之為“參拜神社”。
“參拜神社”一般在男孩出生后第三十一天,女孩在出生后的第三十二天。
所以1988年12月6日,就是寧衛民和松本慶子一家人,抱著小寧澤去附近水天宮參拜日本土地爺的日子。
是的,哪怕不是日本國籍的孩子也沒關系。
日本的神邸是不認國籍的,頗有點國際主義精神。
只要是出生在這塊土地附近的孩子,都能獲得庇佑。
不過,在這一天,光帶著孩子去拜神還不行,孩子出生的回禮也要在此時饋贈。
應該說,這基本上相當于華夏風俗里的滿月了。
按照以前的日本傳統,多是送點紅小豆糯米粉或者紅白年糕什么的給親戚朋友。
但現在人們都送百貨商店買到的紅白方糖和寫有嬰兒名字的包布等。
不過,油底墊和華夏人給孩子過滿月有較大不同,那就是日本人還禮,都要在物品的包裝紙上寫上“禮品”二字,并以孩子的名義贈送。
也是巧了,正好12月份,又趕上了歲末,迎來了給大家發年終獎,互贈年末禮物,各大公司開忘年會的日子。
壇宮飯莊各個分店原本按照以往的做法,就準備了不少餑餑禮盒,這下也不用麻煩了,正派上用場。
這還不算,寧衛民生怕禮薄,還特意從瑪利亞的手里勻了一批軒尼詩干邑和法國紅酒來。
又從東京的lv門店和圣羅蘭門店,派人去采購了一批皮箱和皮包,還有香水。
然后對當初饋贈自己禮物添喜的那些親朋好友,再按照親疏遠近和身份的不同,分別予以價值高低不等的禮物回贈。
于是乎,咱們的這些寧大小姐還沒學會叫媽和叫爸呢,倒先學會怎么禮尚往來了。
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筆,派人送去的都是價值不菲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