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說實話,盡管這個時候已經有不少會員在私下里開始替寧衛民擔心,怕越來越多的人都來他的庫房兌換,他早晚會有一天扛不住。
但說句實在話,能這么想的人,屬于既不夠了解日本社會的經濟狀況,也不了解其中的商業原理,那真是完完全全的杞人憂天啊。
至于對寧衛民來說,他非但不吃虧,反而還從中占了大便宜呢。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首先,1974~77年的石油危機,以及1985年的廣場協定,讓日本工業生產能力持續空心化,導致大批工廠倒閉,大批工人失業。
那些賣不出去的東西都成了不值錢的“垃圾”,在日本,尤其是東京可以隨處找到。
而與此同時,吹起來的經濟泡沫又導致日本消費升級,房租飛漲。
1989年,美國人均gdp2.29萬美元,日本人均gdp2.53萬美元,比美國還高。
日本已經名符其實,成為了世界第一富國。
這個時候的日本,就連普通人也習慣了買大牌和奢侈品。
大家購物爭相去伊藤洋華堂,和三越百貨這樣的高級商場,買東西唯恐不夠高級,浪費和奢侈的行為越來越嚴重。
像便宜貨根本無人問津,哪怕質量很好也會因為不合心意被人輕易丟棄。
尤其是房產方面,房租也隨著房價向上。
說句不好聽的,做舊貨生意,此時進入市中心話,就連可以開店的地方都找不到。
這就是為什么日本的跳蚤市場只在葛飾區、足立區這樣的“貧民區”才有的原因。
這就是為什么這個年代日本連個像樣的,有點規模的中古店都沒有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么未來日本最大的尾貨折扣店堂吉訶德,在此時生意規模已經高達每年五十億營收,但卻始終走不出東京的郊區的緣故。
要知道,這家店早在日本20世紀70年代以性價比消費開始崛起,專門售賣庫存尾貨和臨期食品。
因為東西便宜,被人稱為“小偷市場”意思是店里的商品便宜到像是偷來的,非常受低收入人群歡迎。
1980年和1982年,店主安田隆夫甚至成立了兩家公司,從事尾貨批發業務。
然而這家店的擴張在泡沫時期也就這樣了,再也沒有了對外擴張的能力。
因為說白了,此時的東京物資極大的豐富,但是卻不值錢,而且缺少相應的客源和經商場所啊。
日本有個詞叫“激安”,就是超級便宜的意思。
所以對于寧衛民來說,他根本不用發愁從哪兒能弄來物資,超級便宜的東西太多了,但是卻有點缺少消化這些物資的渠道。
畢竟日本跳蚤市場擺一天的地攤,也賣不了幾件貨,而且搬來搬去的很麻煩的,還得跟人討價還價,哪兒有甩給這些大陸同胞這么方便?
沒錯,他是在做公益,在為互助會捐款,可如果換個角度看,他這種無償付出并不是真正的無償付出。
說白了,這個互助會其實就相當于一個行業的行會。
那不妨想想看,一個能把大多數大陸人在日本團結起來的社會團體有什么樣的力量?
就說最實際的,互助會所吸收的會員,在未來肯定會成為寧衛民穩定的客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