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產経新聞》等紛紛響應,出臺大量新聞報道,將股指期貨認定為股災的元兇,并且要求政府火速出臺對策。
而鑒于此,有關當局也只能繼續努力支撐股市。
而且為了減少股指期貨的害處,滿足各方“降低股指期貨交易,提升股價”的要求,大藏省還要求大阪交易所對股指期貨交易提高限制措施。
于是在2月12日——2月15日的這段時間里,日本大藏省再度密集出臺了多條救市政策。
一,日本的四大證券經紀商被要求買入護盤。
二,要求保證金被降到了30%。
三,壽險公司被要求停止賣出股票。
四,禁止新股發行的禁令被延長。
五,公共退休基金和郵政儲蓄賬戶的資金被引入了股市。
六,很多會計手段被用來阻止機構持有者賣出股票。
最后,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就是股指期貨的保證金率從4%被提高到了6%。
如此,從2月16日起,日本股市才真正迎來了一段為期長達24個交易日的階段性反彈。
到這個時候,似乎看起來日本股市的參與者們好像可以松一口氣,真正的回一波血了。
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相當可惜,這次反彈不但在過程中充滿了坎坷波折,而且反彈的高度也很有限。
回血的力度還沒有上一波七天的力度大,只有區區4000點左右。
這還不算,關鍵是大盤也沒有就此穩住,在短暫的反彈之后,大盤就開始了漫漫無期的陰跌。
可以說這是鈍刀子割肉,速率不高,但日本的股市每天都在失血,在喪失活力。
仿佛要直接奔著深不見底的深淵滑落,任憑日本政府或是證券公司再出什么政策也于事無補了。
為什么會這樣?
答案很簡單,其實就因為包括日本大藏省在內,很多日本人搞錯這次股市大跌的主要矛盾了。
他們將日本故事的泡沫破裂歸咎于外國人在股指期貨市場上賣空,但是實際上,那只是表面現象,僅僅是美國人洗劫日本財富的手段而已。
真正的原因是美元走強的大背景下,日本貨幣狀況的急劇緊縮。
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就阻止不了美國財團在資本市場對于日本的收割。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股票市場要想繁榮必要的基礎就是充裕的流動性,如果日本股市等于喪失了流動性,自然也就不再具備行情走牛的邏輯。
那么無論怎么努力也不過是“死撐”而已,對救市沒多大效果。
實際上,由于日本當局不肯讓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一次跌夠,達到它們該有的平衡點,所以他們抑制了市場自行擠出泡沫的能力,也就是經濟學家熊彼特所謂的“創造性破壞”。
最終日本政府的處理不當非但沒有成功緩解問題,反而造成了更加痛苦的泡沫后遺癥,嚴重阻礙了日本經濟的復蘇和好轉,這可不是他們想要看到的結果。
只可惜,一切都沒有辦法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