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底,由于eie集團不斷對市場釋放利好消息,以及集團舉辦的首屆國際高爾夫大賽開幕的日期臨近,宣傳日趨火熱的緣故。
eie集團股價已經攀升到了兩萬兩千日元,讓其市值重歸萬億日元之上。
尤其此時的大盤走勢萎靡不振,就更顯得eie的逆勢上漲如同一顆冉冉而升的耀眼星辰,想讓人視而不見都難。
因此直接引發了日本韭菜們的搶籌行為。
自然也給了幕后的莊家提供了良好的高位派發機會。
比如寧衛民,他就在股價突破兩萬日元的時候,開始了逐步退出。
最終,僅用了短短二十幾個交易日的時間,寧衛民通過融資加杠桿的方式,就把皮爾卡頓日本分公司賣地換來的八十七日元的本金變成了三百二十七億日元。
他不但用盈利填補了此前日本公司形成的九十多億日元財務窟窿,而且剩余的二百多億日元,還讓日本分公司凈資產,比照曾經巔峰時期,直接增值了一倍多。
就這手足以稱得上點石成金本事,不但成功讓日本分公司的員工們對其歸心,讓他從此可以輕裝上陣,去推動日本分公司向新的經營模式轉型,甚至皮爾卡頓本人獲知喜訊,也從法國給寧衛民發來了總部的嘉獎令。
為了感謝他讓差點破產清算的日本公司起死回生,大師決定要拿出自己名下的百分之五份額日本公司股份無償相贈給他,對其進行股權激勵。
同時還表示支持他所提出的,要把日本公司和華夏公司合并為一的想法。
具體的操作方式和協調工作,大師的意思是完全放權,讓他和宋華桂自己去商量就好。
等到拿出雙方都認可的可行性方案,再報總部簽字就行了。
于是這么一來,也就意味著寧衛民在皮爾卡頓公司系統內部的話語權再度成倍提高。
原本他就已擁有了總公司部分股份,和華夏公司少量股權。
這下子又加上他在日本公司的百分之三十五股權,他已經無可爭議的成為了皮爾卡頓公司系統內部的二號人物了。
如果從一個打工仔的角度來說,像這樣他這華麗轉身為老板的職場成就,毋庸置疑,堪稱一個勵志傳奇。
怕是全天下的打工者里,也找不出另一個能和他的成就相媲美的人了。
只是這也多少會產生點副作用。
別的不說,恐怕真到要促成華夏和日本公司合并,成為一體化的皮爾卡頓的亞洲公司的時候,經過資產評估后,他和宋華桂在新公司的里的股權排序就要顛倒過來了。
到時候可想而知,華夏公司大多數人都得被這一事實嚇一大跳,恐怕就連宋華桂本人接受這一點也有點困難。
而且華夏公司凈資產如果比日本公司要少,也有可能會影響雙方對于新公司的話語權。
所以說,寧衛民和宋華桂彼此的信任程度或許才是他們在未來所需要面對的真正考驗,也是決定日本公司和華夏公司是否真的能合二為一的關鍵因素。
沒辦法,開了掛的寧衛民走的實在太快了,正常人真的沒法追上他前行的速度。
從某種角度來說,他的事業擴張速度所帶給合作伙伴的壓力,確實有點“過猶不及”了。
然而盡管如此,寧衛民也不后悔自己出手拿下日本分公司,
對于借助金融投機,以最快的方式幫助日本公司脫困這件事,更沒有任何可遲疑的。
畢竟通過此事,他不僅僅獲得了金錢上的收獲,更重要的是取得了eie董事會的信任,讓他在日本財界的人脈基礎更深厚了。
在雙方一起共謀大事,割韭菜的過程里,不論是寧衛民的商業頭腦還是信守承諾的人品,都給eie董事會的幾位主要負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為之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