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港,地處渤海灣西端,海河入海口,地理優勢十分明顯。
不但輻射東北、華北、西北等內陸腹地,還連接東北亞與中西亞。
既是京津冀的海上門戶,也是共和國北方地區首個郵輪母港。
從清咸豐十年(1860年),津港對外開埠,成為通商口岸。
1952年10月17日,津門港重新開港。
1984年,津門港被選為共和國首個港口體制改革試點單位。
如今的這里雖然還未能像后世那樣成為30萬噸級的碼頭等級,盡管還不能和東京港這樣的亞洲第一港口相媲美。
但因為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時代紅利,這里終于開始變得欣欣向榮起來。
這幾年來絕對稱得上是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充滿了勃勃生機。
在這里,不但能夠感覺到帶著咸味的海風迎面撲來,撲在人的臉上,撲在人的鼻腔里,那種特別的滋味。
在這里,更是永遠繁忙,能看到別處看不到的壯麗景象。
萬噸船,千噸船,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艘遠洋輪船停靠在這里。
不知有多少奇怪的貨物和各個國家的人在這里停靠上岸。
尤其是港口的倉儲場上堆滿了從世界各地運送過來的集裝箱。
那些通過吊裝機摞放在一起的五顏六色的鐵箱子,密密麻麻,一個個挨著停放在碼頭旁邊的空場上。
那一望無際的油漆色澤和金屬反光,幾乎覆蓋了這里的每一片土地,成為了一片閃著富裕光彩的集裝箱海洋。
也許,只有當代這些真正經歷過貧窮和落后的人,才能體會到這個港口展現出的生命力,以及蘊藏著的財富之美。
也只有在這里辛勤工作的人,才能真正懂得這個港口與日俱增的貨物吞吐量,對于共和國北方經濟發展有著多么重要的意義。
1990年5月11日,周五,看似尋常的一天,但對于津港d區貨場的負責人汪海,卻成為了畢生難忘的日子。
早上臨近八點,當他這個場站管理辦公室的科長騎著自行車來單位上班時,遠遠的,就明顯感到了今天的情況有點反常。
不為別的,他騎著自行車還沒到港區的范圍,就看見數不勝數的大貨車一輛輛排起了長隊。
從距離上,他估計,要是排到貨場的大門口至少上百輛車,這樣的陣仗,他負責的貨場還從來沒有遇到過。
都是等著提柜的車嗎?
毫無疑問是的。
可平時開閘放貨之前,每天早上他來上班時,最多門口也就能排個二三十輛,大多時候也就十幾輛而已。
何曾有這么多車一起排隊,而且排到了那么遠的時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