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葡萄也叫料器葡萄。
首創這種工藝產品的常氏家庭,被稱為“葡萄常”。
不過“葡萄常”其實原本并非姓常,而是一個蒙古家族。
那大約是在1850年,有位蒙古族部落公主被清皇室選入宮中。
隨從進京有個叫“富貴”的蒙古族女子,也嫁給了京城正藍旗蒙古兵營里的一個親兵為妻子。
夫妻日常生活皆靠皇宮發放的俸祿維持。
咸豐三年,也就是1853年,由于皇帝下旨免了部分旗人的錢糧。
于生計無措時,富貴不得不學著用膠泥捏制瓜果,晾干涂色后到街頭售賣。
后來她用膠泥捏成珠,把泥珠攢成葡萄,比別的泥瓜果格外顯得新奇,逐漸得到買主的喜愛。
富貴的兒子韓其哈日布,也從小學捏泥葡萄。
成年以后,他試著用玻璃料做成葡萄珠,攢成嘟嚕后送到集市上出售。
當時的玻璃材料是很時髦新鮮的,這種創新大受歡迎,很快被人搶購一空。
從此,京城也就有了玻璃料葡萄。
清光緒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農歷的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
皇宮里派人四處搜羅手工藝品,還指令在京旗人不分貧富,每戶攤派一件壽禮。
內務府官員則從這些供品中挑選出一部分精品陳設在頤和園內,專供慈禧賞玩。
京城的農歷十月已到“小雪”節氣,慈禧突然看到凋零的草木中懸掛著蔓葉油綠、珠圓玉潤的玻璃葡萄,竟以為是真的,要摘下幾串品嘗。
還沒等寧衛民琢磨好,到底該不該把廣告上的地址換地方,如果換又該換到哪兒去。
時間就到了邊家大喜的日子。
這個年頭,由于生活條件所限,還有舊日風俗使然。
京城百姓的紅事兒、白事兒很少在外面的飯館兒舉辦。
流水席還是最主要的形式,于是大雜院便經常成為舉行婚禮和設宴的場所。
還別看大雜院住戶多,小房林立,院內非常擁擠,似乎辦喜事相當不便。
可實際上卻不是這樣。
因為真到了有某戶人家辦喜事兒的時候,一個院兒里的鄰居們,無不會為這戶人家著想,也都一起跟著緊著忙和。
沒有人會安心待在一邊看熱鬧的,其盡心盡力的程度,絲毫不亞于為自己家里辦事。
不為別的,就因為這年頭沒人三天兩頭的老搬家。
每天進出院內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們,心里打著的譜兒,都是彼此要互相守望一輩子的。
今日幫人就是明天幫己啊,那還能不實心實意的幫忙嗎?
甚至平時哪怕積攢下什么齟齬、矛盾,往往都會借助這樣的日子付之一笑,無形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