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央視第一次轉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金碧輝煌的大廳加上“高大上”的交響樂團演奏,讓當時還沒怎么見過世面的國人瞬間記住了“金色大廳”這個名字。認為這個大廳是音樂圣殿的代名詞。
但事實并非如此。
金色大廳,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但在古建筑成群結隊的維也納,它其實并不起眼,也并不是國人意想中的一個獨立的建筑,而只是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樓里眾多音樂廳中的一個。
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樓一共有6個音樂廳,分別是勃拉姆斯廳、木廳、玻璃廳、金屬廳、石廳以及金色大廳。這6個廳并沒區別。
五十多年前起,隨著電視臺的介入,金色大廳每年邀請維也納一支聞名世界的樂團在這里舉辦的新年音樂會,開始向全世界播出。于是,這里也慢慢有了名氣。
到了三十年前,央視第一次轉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金色大廳也瞬間在中國大陸地區家喻戶曉,甚至成為不少業內人士心中的音樂圣殿。
但是在維也納當地人心中,金色大廳只是這個城市里眾多可以欣賞音樂的演出場所之一,就好像幽州的中山音樂堂,除了座位多少和地點的不同,并沒有本質區別。
甚至,在維也納眾多巴洛克風格的建筑群中,如果沒有人指引,還很難找到這里。
金色大廳藏在一條小街里面,從外面看,根本看不出里面還有個劇院,而且在奧地利,很少看到拿金色大廳作為宣傳標志的廣告牌。
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官方網頁,可以瀏覽到由這個協會管轄的音樂廳舉辦的各種演出信息,還可以直接購票。
這些演出信息中基本沒有來自中國的演出者或演出團體。
金色大廳的經營方式大致分三種:第一種是被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邀請在金色大廳演出的團體,劇院方會支付演出費,這代表著對演出團體水準的肯定,每年的新年音樂會就屬于這種方式;第二種是根據合同進行駐院演出的團體,雙方共同經營,按照協議分配收入;第三種是在前二者沒有演出安排的期間,自費租用音樂廳進行自娛自樂式演出的團體。
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并沒有邀請過任何一個中國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到金色大廳演出。也就是說,中國團體在金色大廳的演出,基本都是自付場租。更直白地說,只要付得起場租,“唱響金色大廳”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唱響一次金色大廳,并不需要多少錢。
每年的9月到第二年的6月是演出季。在這期間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會出面邀請很多有水準的團體在金色大廳或者其他音樂廳演出,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德雷斯頓國立交響樂團等世界頂級樂團經常會收到邀請。
在演出季期間,入駐金色大廳手續很繁瑣,不僅需要邀請函,有時演出場次火爆,還需要提前3年進行排檔。當然,在演出季的一些空閑檔期,金色大廳也會對外出租。
但是,到了這段時間之外的非演出季,金色大廳就變成了一個最普通的、可隨意租賃的演出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