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李秋婷嘆氣,不止伯玉娛樂投資。
如果是伯玉娛樂全額投資,李秋婷和徐然還不想答應呢,風險太大了。
大家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啊。
在沒有出成績之前,李秋婷和徐然對陳子昂當然不能毫無保留相信。
他們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算是對陳子昂相當的信任了。
李秋婷想想電影圈規則,很頭疼。
導演基本都有剪輯權,但至關重要的終剪權卻不是人人可得了。制片方賦予的終剪權猶如皇帝給的尚方寶劍,絕對是權力和榮譽的象征。而且,終剪權不是一種永久的保證,這部片子你得到了,下部片子的東家就未必會給你了。
李秋婷就這個終剪權,跟陳子昂討論起來。
誰該擁有電影的終剪權?
是不是導演必須有這個權力,神圣不可侵犯?
制片方是否經常會因為商業考慮毀掉導演的藝術創作?還是他們確實可以從市場的角度更好地把握電影的節奏?
導演剪輯版是否一定比劇場版更好、更多內容?
“秋婷姐,我希望你可以學習和了解一下電影體制相對完善的好萊塢。這對我們將來的發展非常有用。不要只盯著國內,國內市場和制度并不完善。”都坐上回幽州的火車了,陳子昂還在和李秋婷探討。
李秋婷到現在對陳子昂算是心服口服了。
不怪他做綜藝節目都能做得這么好。
原來他有研究調查過。
也是從陳子昂這,李秋婷才知道,在好萊塢,電影終剪權,制片人說了算。
同時,她對好萊塢了解得更多了。
比如在好萊塢,實行的是所謂“制片人制”,也就是說,在一部影片的制作過程中,制片人的位置是最重要的,他掌控電影,從投資到劇本到拍攝周期到最后影片的剪輯、上映、發行……
而目前在國內,基本屬于導演負責制,雖然中小導演未必有完全控制權,但總體上影片的中心是導演,導演把握了劇本走向、影片風格、鏡頭語言、演員選擇等等方面,制片人倒像個助手了。
不過,好萊塢制片人基本都是行家里手,對市場、資金、資源甚至政治環境等等都非常清楚。他們做出的決定大多都是符合市場規律的,盡管難免會影響到導演的個人表達。
制片人動剪刀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是時長,大多數好萊塢制片商心目中最理想的片長是兩個小時左右。這個長度最適合大多數觀眾的欣賞習慣。
第二是分級,一部商業片是PG-13級還是R級,往往關系到票房的生死。而在某些國家,如果不按照官方要求作刪剪的話,電影就干脆連跟觀眾見面的機會都沒有。因此制片方往往希望把影片剪得分級大眾化一些,以贏得最大數量的觀眾。
第三當然就是內容,制片方自然要考慮商業價值,對文藝傾向太重或者節奏不緊湊的作品都喜歡大動刀剪重新組合。
總的說來,這種制片人制更能有效把握影片的質量,雖然可能付出扼殺經典的代價,但畢竟減少了很多粗制濫造電影的機會。至于導演與制片方似乎是永久的角力爭執。
不過嚴格講,在好萊塢,制片人制也不意味著一切都是制片人說了算,這背后往往還有電影公司甚至投資者的影響。
“那孫正紅就pass了嗎?”李秋婷對陳子昂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