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虛偽的人,有的藝人就是這德性,欺騙大眾。”
“……”
網上黑陳子昂的人越來越多。
陳子昂的個人形象受到了嚴峻的考驗。
“不知道有沒有人鼓動,在雇傭水軍。”助理很頭疼。
事發當天,陳子昂就在西蜀,他參與救援了。
但沒照片,沒證據。
很多網民就不樂意了,容易被一些喜歡道德綁架的人影響,加入征討陣容。
名人最害怕的就是道德綁架。
所謂的道德綁架,是人們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標準來要求某些人,用美德來要求其履行道德義務。
這種動不動就要求人的群體,主要源于他們思想覺悟低,資源分配不均勻讓他們產生不平衡的心理。
比如,他們會要求一個軍人舍身救人,否則就要譴責,這就是道德綁架;要求一個富人掏錢支持希望工程,這盡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個人不掏就要譴責,這也是道德綁架,因為這并非他的道德義務。
“道德綁架”之所以發生,除去人的精神結構不談,根源就是道德判斷邏輯的混亂。
社會上,這種事情屢見不鮮,數不勝數。
比如前不久,有個普通人成名人后做客央視,接受記者專訪。他在節目中重點談了自己成名后的煩惱。其中,最讓他迷惑不解的是,自從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之后,他先后在全國各地做了近150場報告,而這些報告全部是免費的。他說他想過要收出場費,可是又不敢收。
為什么他想要收出場費呢?
按他自己的話說,他覺得一個人付出勞動就應該有所回報,他出去做報告,其實也是一種勞動,是在給別人做一種精神上、能力上、心理上的培訓,這種勞動應該得到一定的報酬。
可是,他為什么又不敢收?他說如果收了出場費,一定會引起人們的非議,覺得作為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根本就不應該計較經濟上的利益。平常有人也時刻提醒他:你是一個公眾人物,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所以,他聽從了這些人的勸告,以所謂的責任感做著無數的義務勞動。
為了不讓自己太吃虧,不被他人不恰當地利用,對有些采訪和邀請,他已經開始學會了拒絕和回避。
……
這個本來是一個普通人的名人的煩惱,是其他眾多道德偶像精神世界的縮影。
李秋婷前兩年人氣正旺的時候,也受此迫害。
她這樣的明星,財富太惹火,每每有窮困的老百姓通過媒體向她這樣的明星們求助,而這些人恰好又無甚反應時,總免不了一陣輿論的狂轟猛炸。
曾有幾位演藝界人士號召明星參加扶貧活動,李秋婷拒絕加入,不少地方報紙相繼轉載,攻擊明星為富不仁,甚至李秋婷個人的相關評論也在網絡上風起云涌。
有權威新聞網進行“李秋婷拒絕扶貧該不該遭到炮轟?”調查,顯示有24954名網友投票贊成正方“應該炮轟”,同意反方“不應該炮轟”的才3804人。
也許最先公開求助行為的媒體還會比較謹慎和有分寸,但越來越多媒體的轉載、尤其是網絡媒體的刊登,顯然會不可避免地把被求助者推到“眾目睽睽”的公共輿論聚光燈下,供更多不相干的“觀眾”注視和評說。
而這些“觀眾”通常又會出于同情弱者以及反感為富不仁的普遍心理,一邊倒地贊成“救助”,甚至對“不救助”提出批評。
松江府曾舉辦了一場國際頂級私人物品展,參加的富豪達4000多位。這些富豪們出手相當闊綽。
頂級奢侈品展上富人的慷慨正好與他們平時對待慈善事業的吝嗇形成鮮明反差。公眾紛紛指責,富豪寧可揮霍不愿捐贈,不愿為社會多承擔責任。
富豪紛紛喊冤:慈善信任機制尚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