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eardthemissionbell(我聽到遠處教堂的鐘聲)
AndIwasthinkingtomyself(我在心里對自己說)
Thiscouldbeheavenorthiscouldbehell(這里也許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獄)”
王雨:“Thenshelitupacandle(她點燃了蠟燭)
Andsheshowedmetheway(并給我引路)
Therewerevoicesdownincorridor(走廊深處傳來陣陣說話聲)
IthoughtIheardthemsay……(我想我聽到他們在說……)
WelcometotheHotelCaliforniaforyou(歡迎來到加州旅館)”
音樂界的人聽到這,一臉震驚。
美國人的愛毫不掩飾。
但他們的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卻又非常含蓄。
《HotelCalifornia》這首歌,內容實在令人驚訝。
前世,它就有很多解讀。
解讀一:戒毒所
歌曲中多次對毒品的暗示,是“加州旅館”原是戒毒所說法的來源。按此說法:加州旅館是在南加州公路旁的一個自愿戒毒院,老鷹隊員曾經吸毒與入院的經歷是歌詞的創作來源。
歌詞在一開始colitas的暗示,頭感到發重是吸大麻煙的特征。“litupacandle”是一個吸毒的常用語,在后院跳舞更是吸毒后失控發作的一個現象。
這種自愿戒毒院是主要為中產階層開的,介于療養院與戒毒所之間,而**現象更是七十年代中產階層放蕩后的一種常態。毒品的癮性使得人可以在某段時間痊愈而離開戒毒院,不過卻永遠無法擺脫那重蹈舊軌的陰影,這正是“你可以一時結賬,卻永遠無法離開”的寫照。
解讀二:精神病院
歌詞的詭異可能是精神病院說法的來源。歌詞中與之相關聯的暗示有:不斷有遠處聲音的幻聽想象;天堂和地獄指精神病人中某些如惡魔的邪惡人性和如天使純潔無知覺;在后院里病人如著魔般的跳舞;頭腦思想扭曲正是精神病的直語;自己思想的囚犯也是暗語;想殺死惡魔卻總殺不死的精神病幻覺。當然精神病也和毒品一樣,你可以覺得你暫時是正常了,卻無法保證將來是正常的,永遠無法離開那陰影。
七十年代曾經是電影界恐怖片流行的時候,而這歌詞正勾出這樣的故事框架。邊遠沙漠大路上的孤獨一人,大門前掌燭的麗人,酒吧的神秘領班,后院的召魔舞蹈,意圖殺死卻總殺不死的惡魔,即使結束卻總有人來在背后提醒還有續集的結尾。這些種種,使得歌詞有一種鬼影森森的感覺,而在恐怖片中,精神病院更常是主要的背景場所了。
解讀三:影射糜爛的音樂界
《加州旅館》誕生的60年代是美國音樂界的自由創作時期,搖滾樂的流行成為六十年代自由與反叛思想的象征,然而其盛況也逐漸造成了樂手日益糜爛的生活態度。吸毒和**幾乎成了每個美國搖滾樂手在七十年代走的同一條墮落之路,金錢與享樂成為了搖滾音樂在七十年代的新形象。
同為音樂人的老鷹樂隊看到這樣的事實,卻無能為力。樂手們已經將這種沉迷的生活看成了是音樂界的常態,搖滾樂手們周圍總充滿了漂亮的姑娘和糜爛的生活。對于外界的質疑,他們總是自我原諒:“放輕松點吧,我們是天生易于被誘惑。音樂界已經無法殺死金錢的這個心魔,即使某些個人可以暫時結束,卻永遠無法擺脫。”
解讀四:70年代的美國社會
1969年的伍德斯多克(woodstock)音樂節,被視為搖滾的顛峰聚會。而《加州旅館》歌詞“自1969年我們這就再沒那東西了”暗示在伍德斯多克之后,搖滾的精神已經不再存在了。認為這首歌象征美國社會的人則這樣來理解:1969年是60年代最后一年,自那就再沒有自由、和平、平等的精神。美國一進入70年代,就遭遇到了中東石油危機、越戰的失敗、尼克松的水門事件等。就在一夜間,美國的精神面貌就從奮斗的青年們變成了庸俗與頹廢的中年了。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Kubrick)曾拍攝過一部叫《大開眼界(Eyewideopen)》的電影,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就可以在這部電影內容中發現與這首歌詞許多神似的情節內容。也是同樣的吸毒墮落,也是同樣的荒淫性亂,也是同樣的拜魔情結,也有同樣的無法擺脫的陰影。這部電影就如同是《加州旅館》的一個解說,講述那種已經不堪的美國社會狀態。
“Suchalovelyplace(多么美麗的地方)
Suchalovelyface(多么可愛的面容)
There'splentyofroomsattheHotelCalifornia(加州旅館有充足的房間)
Anytimeofyear(一年的任何時候)
youcanfindithere(你都能在這找到房間)
……”
王雨和陳子昂在唱著,像是在唱曾經的一個時代。
今晚的評委,已經不是大眾評審,而是比較專業的人士。
聽到這首歌,音樂人沉默。
旋律不必說,主要是它影射和想表達的,不是曾經和現在很多美國人,尤其是音樂圈的人面臨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