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馬正寫到興頭上舍不得放下筆來。
但來人自報家門是唐公的傳訊兵士,說唐公找舞郎君有要事商議。
舞馬畢竟當著劉文靜的面答應做了覺醒府的長史,前腳剛答應后腳就反悔這種事兒決計做不得。
唐公找舞馬商議什么舞馬大概也能猜得到,多半與突厥人攻城有干系的。
歷史上的李淵對付這一波突厥人很有些刷子的,他連放了兩個載入史冊的陰招便叫突厥人無功而返。
舞馬已經做好準備,如果李淵向自己問策,他就把這倆陰招雙手奉上看看唐公大人啥表情。
差點忘了,隋唐時代不能隨便叫大人的。
略有強迫癥的舞馬雖然很想把眼前的記錄全部寫完,但見證歷史大事件也是一個隋唐史發燒友絕不想錯過的事情,畢竟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嘛。
舞馬略作思量,在實驗記錄合集上寫道:
“身為一名有志將一生經歷奉獻于科學實驗的研究者,最憎惡的莫過于行如流水的思路被打斷,正在進行的重大研究被暫停,以及沒完沒了的閑雜會議。
可是,當你身處于世并且成為很重要的大人物之時,你將不得不面對這些麻煩的叨擾,不得不抽出寶貴的精力去應對俗世所謂重大而緊要的問題,不得不展現你不想展現于世人面前的驚世才華。
凡人總感慨才絕驚艷之人鳳毛麟角,卻不知真正有才華的人是絕不屑于展現自身半點才華的。
談及眼下初步完成的此一重大而令人興奮的實驗,雖然先知很想將實驗作一完整記錄,然事權從急,先從緊處來——更何況先知所作記錄又并非連載小說,無催更之煩擾,無打賞之厚祿,并不急于一時而功成,故可留待后日而緩作。”
寫完,甚為滿意。
……
大業十三年五月十七日,太原郡內城東南城樓已成為戰時指揮所。
大廳內一片肅靜。
李淵坐于主位,左右手分是李世民,裴寂。
裴寂之后是一身血衣、臉色煞白的劉文靜。
再往后還有緊隨李淵舉大旗的一眾干將——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柴紹、唐儉、殷開山、劉世龍、劉政會、趙文恪、武士彟、張平高、李思行、李高遷、許世緒。
眾人齊聚于此,共謀退敵大計①。
這個時候,大概誰也沒有想到,武德元年已成為唐高祖的李淵隆重封賞的十七位【太原元謀功臣】悉數到場。
這其中有幾位還躋身了后來名震千古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當然此時的李淵也完全沒有心情琢磨在座眾人之中,哪些會順順當當跟著自己一直走下去,走到每一個反賊都想走到的那個地方,那個立著一座金燦燦、閃耀耀的座椅的地方。
李淵的心思全部都在從北方呼嘯而來的數萬突厥大軍身上。
不得不承認,突厥人打了一場出乎意料的閃電戰,黑壓壓的軍隊從太原外郭城的北門而入又從東門而出,整齊劃一,左邊一條龍,右邊畫彩虹,耀武揚威如入無人之境,根本沒有把未來的大唐高祖放在眼里。
沒關系,李淵也許可以忍一忍。
只要多翻翻史書,就可以發現李淵是一個非常能忍的人。
單論晉陽起兵這個歷史大事件,就能從五個角度看出李高祖的忍者神功蓋世無敵。
第一,隋末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劉文靜的話:大賊連州郡、小盜阻澤山者,萬數矣),楊廣平叛平的昏頭轉向顧東不顧西,這個時候趁亂舉旗時機多好啊。
李淵忍住了,從大業七年到大業十三年劉武周、翟讓、李密、梁師都、郭子和、薛舉、李軌、蕭銑掀起一波又一波造反**,李淵忍了五年。
第二,坐擁太原這么好的地方——一則四面環山,中間盆地,據險而守,得天獨厚;二則以太原一郡統領西河、婁煩、馬邑、雁門四郡,一呼百應;三則北有突厥擾民,壯丁多入關,兵源充足,不乏豪杰英才;四則南下六百多公里就是京都,往南面多走幾步,一不小心就能直搗黃龍了。
更重要的是,從太原往京都推進完全符合中華歷史歷朝歷代自北向南統一的鐵律,由南向北完成統一的朝代還沒生出來呢。
李淵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