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厲害,還是你厲害行了吧!你等一下我馬上去準備禮物”夫人說著就出去了。
老太太是不太了解當時的情況,教師地位在當時是非常高的,不僅官員見了畢恭畢敬,甚至“總統”都要禮讓三分的。
當然像梁縣長那樣不懂套路的官員也還是有的。
對于兒子求學拜師這個事情,路浩仁兩口子早就把功課做足了。
他們已經把老祖先留下的那些個規矩弄了個門清,孩子的拜師禮物也是早都準備好了的,就等著老太太金口一開送孩子上學了。
中國人尊師重道,乃久遠之傳統,故周代已有釋奠尊師之禮。《禮記?內則》規定,兒童十歲時出門拜師求學,不論是進私塾,還是入學府,都要行拜師禮。傳統的師徒關系僅次于父子關系,即俗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投師如投胎”。
建立如此重大的關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
學生步入學堂后,先要舉行拜師禮。學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
古代的拜師禮適用于所有師生關系,不僅普通學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
按照禮儀規定,皇太子初人學,拜見老師的程序及要求,與州、縣學的拜師禮也是相同的。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
所謂六禮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于勤)、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干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
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釋為十條干肉。據《禮記?少儀》記載:“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鄭玄注:“束脩,十脡脯也。”老師在收下束脩后,并回贈《論語》、蔥、芹菜等禮物:同時帶領學子齊頌《大學首章》,象征擔下“傳道、授業、解惑”的重大責任。
拜師的禮俗反映了對授業解惑之老師的尊敬,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
入學之后則強調敬師,在行為規范上要求:遇見老師,必得作揖行禮;老師提問,必起立回答;向老師提問,要舉手;老師坐著時,學生應該侍立一旁;老師站著,學生就不可以坐著;老師在場,學生不可高談闊論等等。
雖然現在是民國了,金城也傳進來好些個新的做派,但老路家還是要按規矩來的,至于甘曉春怎么說那是他的事。路浩仁準備的這一套可是都從古書上學來的,當初他和甘曉春入學的時候就是這么個規程。
不能讓甘曉春笑話路家人不懂禮數,這話早就和自己的夫人說過很多遍了。
夫人拿來這些東西后對路浩仁說:“既然都帶著禮物了,你看今天要不要把子游也帶過去見見先生,也就當正式拜師了”
“對呀,我怎么把這茬給忘了,走,帶上子游一起去”路浩仁就這么者帶著子游來到金城書院。
他們當天到書院的時候學生并沒有上課,還好甘曉春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