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慢侯想到這些人,不由一股悲涼充斥胸腹,一口氣憋悶的厲害。
張浚邀請李慢侯跟他一起去楚州覲見康王,李慢侯詢問康王接下來要去哪里,是不是要南下揚州。張浚說,康王正在這一帶剿匪,如果剿匪功成,或許會直接去南京宋城。
也就是說,趙構留在楚州,此時還在猶豫。到底是去南京應天府(歸德)向皇帝復命,還是繼續南逃。也是在觀察時局,如果金兵只是在山東活動,沒有南下,并且跟朝廷達成了議和,他大可以原路返回繼續去開封府坐鎮,如果金兵南下,他肯定要自謀生路了。
又向張浚打聽了一下山東金軍的情況,得知山東的抵抗異常激烈。張浚描述的時候充滿了年輕文人的豪情和悲壯。
先是濰州,去年冬的時候,濰州知州韓浩,這個范仲淹時代的名臣韓琦的孫子,帶著全家老小堅持抵抗,城破之后進行巷戰,最后全家一百多口戰死。城中文武官員,全部戰死。
接著是青州,轄縣臨淄知縣陸有常和益都知縣張侃率領軍民抗擊金軍,全部戰死,兩個縣城淪陷。
還有千乘縣丞丁興宗戰死沙場,卻擊退了金軍四太子金兀術。
青州、濰州兩戰,八位文官戰死。
他們的死很有價值,導致金軍即便占領了城市,也沒法控制地方,最后放火焚燒城市,撤兵而走。
不但文武官員用命,連貴族都很生猛。金軍進攻德州的時候,德州兵馬都監趙叔皎,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魏王趙廷美的四世孫,帶兵堅守城池,一共堅持了五十多天,糧草斷絕,德州失陷,城墻被攻破,趙叔皎率領殘兵與金軍巷戰,力盡被俘,拒絕投降并大罵金軍,最后被殺死。
相州通判趙不試,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六世孫,知州汪伯彥帶著相州精兵跑去追隨趙構。趙不試留守相州,不斷催促朝廷派兵。宗澤想派兵北上,趙構不同意,趙楷也不支持。宗澤死后,一些主戰派跟杜充不合,一個叫薛廣的統制北上相州歸附趙不試。秋天金兵南下,四千鐵騎進攻相州,薛廣出城力戰而死。趙不試繼續守城,守城三個月后,城里餓殍遍地,趙不試對守軍說,他是宗室,要為朝廷死節,問別人的態度,其他人沉默不言。趙不試于是登上城池,跟城外金軍商議,趙不試表示守城是他一個人的主意,跟別人無關,希望金軍不要屠城,金軍答應了,趙不試帶著家人全部投井,而且讓手下封住井口,不讓金兵得到他的尸體。進城后金兵果然沒有屠城,這樣的宗室,敵人也會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