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不足,勞動力就不夠,這意味著海州地區將不太可能為他提供足夠的軍糧。不過倒是一個屯兵的好地方,可李慢侯不認可屯兵的優勢,讓一群士兵去種地,亦兵亦農,節約軍費,看似很美,不過培養出一批民兵而已,沒有任何意義。這跟臨時招募鄉兵進行訓練,忙時放回去種地沒什么區別,最多是提升了鄉兵的動員能力,多了一批官職。李慢侯覺得,實行保甲法,讓土豪帶鄉兵,能起到同樣的作用,這已經在揚州試過。揚州哪里的土豪,帶的還是大量北方流民鄉兵,海州的土豪,帶的可真的都是海州子弟兵,甚至是鄉族兵。
至今還敢留在海州的土豪,無非是一些膽子大,實力強的大宗大姓,他們結寨自保。加上主要面對的是流寇,沒遇上金軍主力,倒也僥幸堅持過來。其實李慢侯不利用他們也不行,海州的特殊情況,造成了目前就是這些土豪控制著地方。
李慢侯拉攏他們的辦法也簡單,惠而不費。就是允許他們耕種被其他地主拋荒的土地,哪怕原地主回來,他們種下的糧食也準許他們收割完。一方面為了提高海州糧食產量,另一方面是拉攏這些土豪。基本上可以確定,海州將產生一波兼并潮,這些土豪將得到最大的紅利。
除了這些土豪之外,海州留下的人口中,還有大量漁民。漁民受到的戰爭沖擊更小,因為他們的位置更偏,也更窮,連流寇都對他們沒興趣。朐山、東海兩縣,大概有三千多漁民,分散在幾十個漁村中。
李慢侯跟他們的首領談了談,漁民日子過得非常辛苦。主要是海鮮的價格很低,只有岸邊附近的城市才會消費,而淮北缺乏沿海大城市,因此魚貨根本賣不上價。偏偏漁民必須靠著出售海鮮換取必需品,比如糧食,他們不可能完全靠吃魚過日子。
李慢侯還發現,其實漁民最大的訴求,也是種地。個別漁村自己在海邊開墾了一些貧瘠的土地,經濟條件就要好很多。有學者說海州這一帶,屬于東夷文化。可李慢侯覺得,這仍然是被黃河中原農耕文明融合過的文化,下海是一種被迫。只有真正走投無路,才會選擇下海。
李慢侯可以給他們土地,但他不愿意。海洋文明需要自己熬過艱難的歲月,才能迎來他們的紅利期。但是他向漁村下了大筆訂單,鮮魚、咸魚他都要。咸魚用來改善生活,咸魚可以留作戰爭期間作為軍糧。
很奇怪的現象,鮮魚在這個時代不便于運輸,因此只能局限于海邊,在沒有大城市存在的海邊,漁民沒有市場可以理解。但為什么咸魚也賣不掉呢?李慢侯發現,即便是一些沿海城市,竟然也大量吃河魚。
后世的吃貨們認為河魚土氣重,可這時代的人反而覺得海域腥氣重,不好吃。通州一帶就普遍更喜歡吃河魚,李慢侯依然將此看做是農耕文化對海洋文化的擠壓。因為文化是從農業走向大海,將內陸的飲食文化帶入沿海,沿海自身的漁業文化反而被擠壓成了弱勢。有時候太過強盛的農耕文明,也是讓中國人遲遲不下海的原因之一。
李慢侯帶來了幾萬軍隊、工匠,加上他們的家屬,人口將近十萬人。足以在海州形成一個海鮮市場,讓這些漁民更方便出手他們的海產。
于是皆大歡喜。
穩定了地方后,李慢侯才可以從容的考慮軍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