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慢侯能猜到他要說什么,肯定是海路不安全之類的話。中國古代王朝,是全世界對于安全追求最大的政權,西方人元明時期來到中國,很奇怪中國人為什么明明擁有大片海洋,卻用成本巨大的大運河來運輸漕糧。中國王朝何止不愿意冒海洋的風險,連長江他們都覺得危險。長江南北兩岸,修建了大量平行于長江的運河,而不走長江。就是因為拉纖更安全,不用擔心船只被江風吹翻。兀術能在韓世忠的封鎖下,將大量財物運輸到建康,原因就是有一條通往建康的平行于長江的內運河,只是這種內運河不像長江水道,時常淤積,結果兀術不熟悉水路,鉆進了黃天蕩。
如果說宋朝人這么做,是因為造船技術不行,連江風都抵御不了,那也就罷了,可偏偏宋朝的造船水平是世界一流的,擁有水密隔艙技術的中國船,從唐朝開始,就是最安全的海船。波斯來的海商,往往選擇乘坐中國商船往來,哪怕他們的貨物用他們自己的船,他們回去也一定要搭乘中國商船。
還是出于農耕文明對風險的極度厭惡心態,哪怕一丁點風險都不愿意冒。現在李慢侯不但要走海路,還要通江達海,將長江直接跟大海連同,就算這個福建人都覺得不安全。漕糧運輸不應該絕對安全嗎?
糧食當然越安全越好,可成本也很重要。糧食不是一個值得遠距離運輸的商品,宋代以前千里不販糴。可如果可以用大海船運輸,糧食貿易就變得有利可圖。糧食貿易是必需品,大宗商品,這種貿易才最能刺激海運。
“你也不要太擔心。韓太尉的大海船經常出沒于長江,我寫一封信給他。你去找他借幾個海員,出入長江沒問題。至于沿海南下,還得你摸索一下。”
下海是技術活,海路也是路,不是隨便闖蕩的,礁石、海流,這些看不見的因素,都能要命。當年朱勔為宋徽宗運送一個舉行花石綱,運河實在走不了,冒險走了海運,結果傾覆在海里。
長江水道韓世忠已經摸清,他的水手肯定有自己的方法,畫海圖也好,憑經驗也罷,這些掌握的知識非常寶貴,最便捷,最廉價的方法,就是直接把人弄過來。
薛寧點點頭。
“李進彥。你帶人探一探淮河,之前你去過漣水軍,帶兵多熟悉一下水路。順便跟趙鎮府配合演練一番。”
李進彥在李彥先戰死之后,渡海到了東海縣,收攏殘部。走的就是淮河出海,當時是倉惶而逃,現在則要好好熟悉水路。這一點李彥先之前做過,因為李彥先就是試圖通過淮河向楚州運糧,始終卡在金軍的水寨上。最近已經打到距離楚州近在咫尺的北神鎮,卻再也無法寸進。等金兵騰出手,結果將李彥先的艦隊殲滅在淮河上。
李進彥現在手里有一批大船,叫做弋船,說不上是海船還是河船,算是海州地區特有的船型,既能下海,也能入河。因為有帆,但也有拉纖的設計,“弋”這個字本身就是拖拽的意思。這是靖康元年,海州知州魏和請旨打造的。當時他以海州處于沿海登、萊一線,是宋金對峙地區,為防止金兵沿海南下,請求在海州打造弋船,以備緩急。這是四年前的事情,打造了數百艘弋船,一批被金兵摧毀,李進彥手里還搜集了兩百多艘。
讓李進彥去漣水軍,其實也是一種手段。李進彥跟薛寧不和,原因是之前有過沖突。李進彥渡海來到東海,薛寧進兵來到海州,兩人隔著海峽相望。一度李進彥產生過南下打算,因為無法收復朐山縣,東海縣地處孤島,物資無法自給。其實他都派人去過越州,跟韓世忠聯系上了,因為他以前也是韓世忠部將,曾是一個流放罪犯,被韓世忠收入軍中。韓世忠逃跑后,他被李彥先收攏過來,一起北上到了海州。